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习近平: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红军传人

2019年05月28日 10:29   来源:学习中国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吉祥色,也是共产党人、革命军人的精神本色。5月21日,习近平到陆军步兵学院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红军传人。”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2019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陆军步兵学院视察。这是习近平亲切接见驻江西部队副师职以上领导干部和建制团级单位主官、陆军步兵学院本部正团职以上干部和石家庄校区主官、专家教授代表。

  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我党我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锐意创新的发展史,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习近平指出:“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大力弘扬红色传统。”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一本“红色家谱”就是一本生动教材,一座军史场馆就是一座精神家园。各类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领袖故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要发展好红色旅游,让干部群众到红色基地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保卫黄河》《十送红军》《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红色革命歌曲是中国革命的文化符号,是全社会汲取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营养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长征》《血战湘江》等优秀影视作品,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强身健体的“钙片”。红色家书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是我们理解不忘初心的重要史料。要组织干部群众和军人听红色歌曲、观红色文物、读红色经典、看红色电影,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红色基因的存在和传承,自觉升华精神境界、激扬价值理想。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我党我军性质宗旨本色的集中体现,蕴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信仰信念、先进的制胜之道、崇高的革命精神、优良的作风纪律。“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基因是记忆,更是传承。习近平指出:“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伟大号召。2018年6月,中央军委印发《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纲要》,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确保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以所谓的“还原历史”为名,丑化、诋毁、贬损英雄烈士和红色经典;还有一些人低俗、媚俗、庸俗地解构英雄,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对此,习近平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不能被轻歌曼舞所误,不能‘隔江犹唱后庭花’”。优良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习近平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在中华大地上,红色精神处处飘扬,红色力量始终激荡。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造就一批批红色江山的捍卫者、伟大事业的接班人,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习近平在红土地上这样谈“心”    2019年05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