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述评]向农产品市场化改革要“效率”

2017年02月08日 07: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刘 慧

  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这一系列改革有利于逐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农产品价格机制有效影响资源配置,真正形成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的供求关系。

  深化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优质优价的动力所在。从2014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去年全国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减少3000万亩,其中东北地区减少2300万亩,玉米“一粮独大”局面正在改变。改革还有利于调动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目前东北地区粮食加工贸易企业已经成为粮食收购的主力军,有利于缓解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减轻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压力。

  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下跌,将会影响农民种植收益。所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防止农民收入出现大幅度下降。2016年,国家在推进玉米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大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者的补贴力度,中央财政对东北产区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达到300亿元,每亩补贴150元左右,第二批补贴达到90亿元。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卖粮难”。针对多元市场主体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探索形成市场化收购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有钱收粮。针对北粮南运中存在的运力不足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成立了粮食调运协调机制,铁路部门在加大东北运力调度倾斜的基础上,优先保证东北玉米外运。目前东北地区铁路日装车量增加到3000车,确保有车运粮。

  随着市场收购主体日趋多元化,更多粮源将由政府的粮库转到社会主体手中、转到市场上,粮食宏观调控需要逐步由直接调控,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的间接调控,调控难度加大。因此,要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优化中央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强化国家对中央与地方两级储备的统筹调度,充分发挥政策性职能作用;要严格政策性粮食监督管理,确保储存安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相关评论:

    [中央一号文件述评]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动力"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