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出访微镜头:博物馆遇“老乡”

2015年05月25日 11:39   来源:新华网   

  

  23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出席中国—拉丁美洲文明互鉴系列活动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 据新华社“新国际”微博报道,23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用很短的时间,走过了一段长长的历史。

  前一天刚刚在哥伦比亚出席中国-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讨会,第二天又在秘鲁出席文明互鉴系列活动,如此密集的人文交流安排,显示了咱总理誓把中拉人文交流推向前进的决心。

  【哪些文物让总理驻足】

  

  总理在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凝视拉蒙蒂石碑。这块石碑发掘于秘鲁西部查文考古遗址的查文神殿,是查文文化的重要发现之一

  无论是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查文文化的神殿石碑,还是帕拉卡斯文明时期的珍贵纺织文物,都带给克强总理一个接一个的惊叹。

  总理参观的秘鲁考古、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822年,馆内藏有上万件殖民时期前的金属、陶瓷、纺织品、石器、头颅、木乃伊等珍贵文物。

  他在一座座珍贵实物展台前驻足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不时与对方交流对秘鲁人文和历史的感受。

  

  总理在参观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时,聆听讲解员介绍

  令总理惊叹的查文文化神殿石碑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原来这块石碑产生于距今大约3000年,那个时候铁器尚未在秘鲁安第斯高原地区出现,总理很好奇,石碑上细腻精美的纹路是用什么工具雕刻的。

  很快,讲解员为总理揭开了谜底:工具很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火山石,它像钢铁一般坚硬。当时的工匠就是用这些坚硬的火山石来完成各种令人惊叹的石刻艺术。

  走到帕拉卡斯文明时期墓葬纺织品橱窗时,总理被这些经过2000多年依旧色彩鲜艳的纺织品吸引住了。

  

  公元前100年到公元200年间的帕拉卡斯文明时期墓葬纺织品

  透过橱窗,总理看到这些包裹木乃伊的刺绣织物织得非常细密。询问讲解员后,他判断,这些织物的细腻程度可能不低于现代纺织工业所说的40支纱。

  对于分辨棉纺织品的质量等级,总理可谓行家里手。他在纺织服装大省河南省担任省委书记时,就曾走进纺纱车间,内行地与技术人员交流着棉线“绒长”等质量标准、生产流程等问题。

  秘鲁早期文明的惊人创造力给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慨,中华文明有同秘鲁的查文文化、印加文明学习互鉴的深厚土壤和广阔空间。

  【总理的秘鲁“老乡”】

  

  李克强总理在“中拉文明互鉴酒会”上致辞。秘鲁文化部长阿尔瓦雷斯女士在此前的致辞中说,秘鲁人一直把中国人看作是“老乡”

  在一同参观“中华文明起源”图片展时,秘鲁的政府官员、文化名人和友好人士多次向总理提起,中国人是秘鲁人的“老乡”。

  如果在世界地图上以中国为圆心画出去,南美大陆无疑是地球上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地方,那么秘鲁人为什么爱称呼咱们中国人为老乡呢?

  一位秘鲁作家向总理介绍,秘鲁的土语词汇、安第斯山区的音乐等与中国的语言、音乐有许多契合之处,我们就像“老乡”一样。

  总理点头说:是的,我们是“老乡”!他还现学现用,祝愿秘鲁的“老乡”幸福安康。

  

  李克强总理和秘鲁汉学家吉叶墨握手交谈。他曾在《大决战》等中国影视作品中饰演司徒雷登

  传说秘鲁人早年就来自亚洲,与中国人有血缘关系。记者在利马街头经常能见到熟悉的“中国面孔”。

  近代以来,近10万契约华工远渡重洋来到秘鲁种植棉花、修建铁路。如今,秘鲁的3100万国民中,约1/10人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这也许就是秘鲁人爱叫中国人“老乡”的原因吧。

  正如秘鲁部长会议主席卡特里亚诺所说,中国人已经很好地融入了秘鲁文化,秘鲁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中国人的成分。

  

  李克强总理与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馆长卡拉斯科互赠礼品

  游走于高度浓缩的两大文明之间,总理感慨道,中秘两国文明的互鉴交流能够碰撞出闪亮的火花,就像秘鲁有名的皮斯科鸡尾酒一样,饮起来回味无穷。(文字:侯丽军 尚军;摄影:庞兴雷、侯丽军)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