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巴基斯坦演讲特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015年04月24日 13:02   来源:光明网   

  【学习经典】第二十八期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二十二)·习近平巴基斯坦演讲特刊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丨子曰师说 曹雅欣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说道:

  中巴要弘义融利,实现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帮助巴基斯坦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又说:

  中国人民崇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中国的“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出自《论语》里的话,正是对儒家重要思想“忠恕”的最恰当解读。

  “忠恕”的概念,始现于《论语·里仁》篇,其中有这样一段遗响千年的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向学生曾参传道,告诉他:我所有的学说,都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穿的。曾参领受,而其他学生却不明所以,纷纷向他求教,曾参感叹: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二字啊。

  曾参是孔子座下天分极高的弟子,他和孔子的对话,犹如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了悟于灵犀、受教于无言。而曾子后来,也确实如迦叶发扬了佛教一般,成为了将孔子儒学思想既有继承、更有发展的一代“宗圣”。而他与孔夫子在一问一答间提炼总结出的“忠恕”至理,也提供给了孔门弟子、给世间君子一条得以依此行事的金科玉律。

  “忠”,把字拆开看就是“中人之心”,尽心待人、忠于本心,也就是以己之心去关照他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达的精神,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别人能立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行得通。所以,尽我之心,忠人之事,尽力为人谋,是谓“忠”。

  “恕”,把字拆开看便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把自己推到他人之境,推想别人之心、量度他人之苦,——也就是那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换位思考,不仅尽自己之所愿,还能想他人之所想。所以,如人之心,想人所想,理解而不强施于人,是谓“恕”。

  “忠”是尽己之心,从自我出发、尽心竭力为人谋;“恕”是如人之心,发散出去、换位思考体谅人;

  “忠”是要极尽所能,“恕”是要量体裁度,所以“忠”与“恕”,是一对既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忠,强调的是付出和助益;恕,提醒的是换位和体谅。

  “忠恕”的理念,在今天听来,令人格外动容。这些关乎理解、善良、公道、尊重的品德,随着历史河流的向前推进,常常是被淹没沉堕于河底,其踪杳杳。

  所目当今世界很多区域,矛盾纷争一点就着,恶性事件一触即发……正是因为“忠恕”这个看起来陌生、说起来简单的道理,实在是被人们遗忘太久了,——忘了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知识分子,他们虽不同而和、虽不比而周,他们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难,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们尽管性情不同、出身不同、成就不同,但是在“忠恕”的感召下,都践行着儒者的光荣与梦想,体察万物,悲悯苍生。

  (二)世界的“忠恕”

  “忠恕”确实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在今天提供给世界的智慧准则。早在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周恩来总理为联合国大厅带去了孔子的两幅语录,其一是“以和为贵”,另一条就是关乎“忠恕”的解读: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请教孔子,是否有可以让人终身依照的一句话准则?孔子便回复给他这一句照亮万世的格言,这一句将中华文化的堂堂正气昭显于联合国面前的行事信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见,“忠恕”正是对和谐、对和平的达成。“忠恕”,不仅是古代知识分子个人修为的守则,更是当代世界风云变幻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准则。

  比如,旷日持久的巴以战争,是宗教信仰的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集团冷战,是政治形态的冲突;文化输出与文化侵略的论争,是文明形态的冲突;国内的贸易顺差与国外的反倾销举措,是经济体制的冲突;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代沟,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旧有事物对创新态势的打压,是思维模式的冲突……所有这些差异下的冲突,究其避免和解决之道,都可在“忠恕”的心态中寻找答案。如此,就不会再用固执去拒绝异类、用偏激去反对异见、用自大去打击新生、用霸权去迫害弱势。

  “忠恕”是如此重要的一种品格,可以赋人予同情,从而善于理解;赋人予体贴,从而擅于关怀;赋人予宽厚,从而敏于帮助;赋人予善意,从而乐于奉献;赋人予通达,从而肯于沟通;赋人予高贵,从而敢于包容。

  忠恕,会让世界懂得:即使不同意,也要坚决尊重,即使不理解,也该保持平和,即使不支持,也需文明礼敬。

  “忠恕”是减少纷争的最佳原则,推己及人而不强人所难,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是守护发展的最好心态,各抒己见而能彼此共融,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国儒家思想,贡献给了社会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

  比如“仁义”,既提倡仁爱,又强调要在正义的范畴内施行;

  比如“学习”,既提倡学习理论,又强调实际践行;

  比如“孝悌”,既提倡在家门里孝顺父母,又提倡在社会上兄友弟恭;

  比如“礼乐”,既提倡礼以节人、规范秩序,又强调乐以和情、安和内心。

  ——而儒家最具有智慧广泛性的思想之一,便是“忠恕”,它不仅是历史贡献给今天的,更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叶跃明(书)

  作者介绍:

  

  曹雅欣,青年文化学者。独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国艺解说者。

  “子曰师说”微信号、“学习经典”微信号创始人。

  光明网“醉中国”专栏作者。代表作有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图书《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国学与时政”系列文章、“学习经典”系列文章,被全国上百家主流网站广为转载。

  策划并撰写了“琴梦中国”系列作品,包括《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等。

  首创“国艺演说”的文化艺术传播方式,运用于“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等琴歌艺术音乐会中,并担任音乐会的文化主持。

  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把国学、国艺做时代性解读。

  书法作者

  

  

  叶跃明,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并被中国书画艺术中心等多家全国性书法机构聘为书法家。6岁学书法,五十年来拜名师,临名碑名帖和不潜心研究创作形成独自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活动并获奖。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