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媒体解读习近平植树为何不选植树节当天

2015年04月05日 19:00   来源:央视新闻   

  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春天都会参加首都的义务植树活动,今年当然也不例外。昨天(4月3日),习近平等集体乘车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的植树点,同首都群众一起植树。

  有媒体统计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60多次谈到生态文明,足见对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从2013年到现在的这三个年份里,习主席每次去植树都讲了些什么?植的都是什么树?本文将为您一一梳理。

  每年植树都选在啥时候?

  这几年的植树活动,有一些东西几乎是标配。首先,中国的义务植树节虽然定在3月12日,但北京的义务植树活动往往是在四月初,这可能是因为北京在三月中上旬还有点冷,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比较大,南方三月初早已春意盎然。另外,3月12日基本上还处在两会时间,领导人都比较忙。

  2013年习近平参加植树活动是在4月2日,2014年是在4月4日,今年则是在4月3日,日子非常接近。再往前梳理5年,日子也都是在4月2日至5日之间,也就是说在清明节前几天植树已经基本成为了规律。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出发前往植树的时间都是在上午9点半。

  其次,每次前往植树都是集体乘车,七常委集体乘坐中巴车前往植树点,这本身也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至于每次植树都会有少先队员一起,那肯定是少不了的,这当然也是为了让年轻一代从小就有绿化意识。

  习主席每年都会植多少树?

  今年植树的新闻出来之后,一些媒体把“习主席连种六棵树苗”的信息放在了标题上。其实梳理一下,这三年几乎都是如此。据新华社的公开报道,2014年习主席也是种下六棵树,2013年是五棵。

  种的是什么树呢?这也是有讲究的。这三年种的树当中至少有三个品种是一样的:西府海棠、银杏、碧桃。西府海棠在北方干燥地带生长良好,是绿化工程中较受欢迎的产品,而银杏和碧桃则都具有观赏价值。

  植树点的选择有什么讲究?

  北京有很多植树点,而领导人去哪植树也多多少少与当年发生或者要发生的事情有关。今年的植树点孙河乡孙河村原是一座农贸市场,北京市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部署,正在实施改造,将这一区域纳入2015年造林规划。

  2014年的植树点与南水北调有关,选在了海淀区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的植树点。而2013年的永定河畔植树点是过去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义务植树选择比较多的一个地点,2012年和2011年都是这里。2008年选的是奥利匹克公园,这一年正好是北京奥运年。

  每年植树习主席都会讲点啥?

  说完这些共同的东西,再看看习主席在植物活动上会讲些什么,会传达出怎样的信息,这才是关键。尽管每年讲话的共同点也不少,不过还是有一些区别。

  2015年关键词:见缝插绿 历史性时刻

  今年,习主席的讲话和当前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主题比较契合。他指出,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见缝插绿、建设每一块绿地做起,从爱惜每滴水、节约每粒粮食做起。同时,他也表示,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2014年关键词:全民绿化 制度优势 护好每一寸绿

  2014年,习主席的讲话除了强调植树之外就是护绿,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同时加大人工造林力度,保护好每一寸绿色。2014年的植树地点是在海淀区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的植树点。这一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全线建成贯通,在年底通水。植树结束时,习近平还向工程负责人了解南水北调水源的水质与保护以及调节池施工进展情况。实际上,如何让一江清水到北京是各界十分关心的问题,而这本身就需要在绿色环保上下功夫。

  2013年关键词:美丽中国 中国梦 生态条件

  在2013年的植树活动中,习近平表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全社会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这一年是习近平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中国梦”的提出也还为时不久。提出植树造林、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显然是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郑汉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