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与李源潮曾合著书籍 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李克强与李源潮曾合著书籍 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2013年03月16日 07:13   来源:郑州晚报   

  北大生涯

  曾尝试以控制论解释法学问题

  1977年冬天那场高考,如破冰,如井喷,全国570 万青年,在紧急调用印刷《毛选》的纸张印成的试卷上,写下了改变命运的急切渴望。

  后来回忆当年那场考试,李克强说,那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只是他第二志愿的北大,却因优先招生将他揽入门下。

  北大“政法专业”即后来的法律系,在当时还是保密性的,学生经过严格政审,分高学优,根正苗红,来自基层的党员干部特别多,年龄差距很大,从18岁到31岁不等。多数人是“误打误撞”被“调剂”而来,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格外密集。

  22岁走进北大校门,李克强充满了对新兴观念的渴求,以及对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好奇。

  法律系教师杨敦先至今清晰地记得,李克强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制的互动。

  同学陶景洲说,李克强虽然读的是法律系,但很早就对经济问题兴趣浓厚。“那时国门初开,同学中,应该说李克强是最早关注经济问题的。”

  其间,热心社会活动的李克强很快被选为法律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

  李克强曾提交一篇论文《法治机器与社会的系统、信息及控制》,试图以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解释法学学科问题,被学校评为优秀论文。

  在关注新技术、新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中,已经展现出李克强的超前和敏锐。

  苦学英语,大三后翻译英文原版文献

  基础教育断档的这批人,英语基础都很糟糕,有的同学怕麻烦申请了免修,但李克强非常勤奋,做了个小本,正面是一个英语单词,反面是中文解释,苦记硬背。“走在路上在背,上食堂吃饭排队时在背,外出坐公共汽车等车时也在背。”

  李克强的英语水平很快提升,大三以后即可翻译英文原版的法律文献。

  1980年5月,同学何勤华在一则日记中写道:“克强同学真不简单,他翻译的《英国宪法资料》已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录用,共1万多字。”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