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记者“赵淅川”

2012年05月05日 08: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河南5月5日讯 (记者 王旭东) 5月3日,中经网、新浪网联合组成的走转改报道组到河南采访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一天,省里安排专家给大家辅导工程的知识。没想到所请的专家除了南水北调办主任、水利厅长王树山之外,另一位竟然是一名记者。

    河南日报农村版女记者赵川,看上去皮肤黑黑的,脸庞瘦削。长期在基层跑,风吹日晒的缘故吧,很难准确说出她的年龄,三十多岁总还是有的。也许面对了过多的生离死别场面的冲击,目击了过多的感天动地的人和事,她的眼睛经常凝视着一个方向,声音低沉,似乎有些神经质。她开讲之前,省委宣传部网管处的蔡处长提醒她注意控制感情,别流眼泪。她的确注意控制了,但这种控制大家都能感觉到,反而憋得慌,很多听众眼泪还是在眼眶里转,被她讲述的故事一波波地激荡着。

    从2009年以来,她就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河南南阳的淅川县采访南水北调工程,跑遍了移民搬迁的十一个乡镇。在一个河南湖北交界的山村,她曾经住过二十来天。淅川牺牲在南水北调第一线的12位移民干部,她亲自采访过9位。由于成天在淅川报道,人们叫她“赵淅川”。

    她和移民群众、移民干部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在基层采访,经常拿出钱来资助困难群众。她说,几百块钱对咱就是添置一件衣服,但对某些有难处的人可能就是一家人的指靠啊。赵川去过河南全省全部208个移民安置点,对很多移民村、移民干部的名字随口就能叫出来,熟悉得就像自己的家乡和家人。当听说移民干部王玉敏去世的消息后,她一个人跑到淅川县城旁的灌河边嚎啕大哭了一场。有家报纸的编辑怀疑她文章的真实性,她就在电话里和人家大吵了一架。

    她三年多来坚持在村镇采访,已经发表的作品有30多万字。为了迎接5月18日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迁安工作表彰大会的召开,她为河南日报编辑的南水北调专版100个,打破了该报专版数量的历史记录。但她说,已经发表的这些报道,只占自己采访素材的百分之二三。为了做好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她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像移民干部一样,“5+2”、“白加黑”奔走在第一线,今年春节就在移民何大爷家度过。由于一天到晚不着家,12岁的儿子对她有了不少意见,最近跟她正式谈了一次话,说两人的关系有淡化倾向,特提出“严正警告”。在山区采访,她的腿曾经被野刺划出一尺多长的口子,发炎后像一条蚯蚓。有一天没有赶上饭点,她饥饿难耐,3颗玉米粒嚼了几个小时。

    赵川说,报道了几年南水北调,对共产党的伟大有了真切的认识。如果不是共产党,谁也干不成这么难的事。能够结识那么多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那么多善良、朴实、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移民群众,她非常满足。她庆幸自己报道了这个伟大的工程:我报道了南水北调3年,南水北调给了我一座新闻的金矿。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