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天路上的格桑花

——京藏车队乘务员群像素描
2012年01月18日 05: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图① 1月14日,京藏车队7组列车长刘洋(右)正在给旅客送药。

    

 

                  图② 1月14日,京藏车队7组列车长刘辉(右)在那曲站交班。

    

 

                 图③ 1月14日,京藏车队7组乘务员蒋印(右)为藏族旅客倒水。

    



                  图④ 1月14日,京藏车队7组厨师姜杰带着吸氧设备炒菜。

    



                       图⑤京藏车队1组班长张鹏背送身体不适的旅客。

    



                    图⑥ 1月14日,京藏车队7组乘务员肖爽向旅客介绍西藏。

    

 

               图⑦ 1月13日,京藏车队5组列车长李然和随行医生照顾有高原反应的旅客。

    

    2008年1月4日,拉萨站,普市卓玛突发疾病,紧急医治,移交站方;

    2008年3月19日,沱沱河站,藏族妇女黄子利哈怀孕7月,难产,后平安产下一女;

    2011年2月17日,马维山严重高原反应,达琼果站临时停车,交T23次带回拉萨治疗……

    随手翻看京藏车队5组列车长李然的车长手记,一句句简单的记录背后,是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个圆满结局的背后,又凝结了京藏车队全体人员多少的心血与付出?

    穿梭高原路

    41岁的李然,是京藏车队年龄最大的列车长。他说,从2006年7月京藏列车开通至今,他平均每10天就要进藏一次,粗略算来他已进藏200多次了。

    “这是我们的另一位列车长刘迪,她可是我们京藏线上最年轻的女列车长,还不到30岁呢!她进藏的次数和我差不多。”李然指着身边一个年轻人说。

    刘迪说,由于频繁往返于高原平原之间,乘务员的身体负荷很大。用一个直观的比喻来讲,由于气压变化,真空包装的零食从平原运到高原,包装袋会鼓胀起来,从高原下到平原又会收缩回去。人体内的器官也大抵如此,而京藏车队的员工,一个月就要经历好几次。

    “我们京藏车队的500多人中,大部分都是从首列开通就一直工作在这里的,很少有人会主动离开,吸引我们的是京藏列车带来的自豪感。”刘迪说。

    “天安门,布达拉,红墙白壁永相依,王府井的灯火,点燃了八角街的虹霓……”就像李然写的这首小诗,京藏线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首都与雪域高原,而这些工作在京藏线上的人,便是爱的使者。

    旅客挂心头

    雪域高原风光绮丽,可高原反应也让很多人望而生畏。

    1月14日早上8点半,京藏列车行至唐古拉山口。车窗外,唐古拉站站牌一掠而过,海拔5072米的标识清晰可见。

    在乘务员休息室,班长黄海半靠在车厢壁上。这几天他身体不太好,车队领导安排他倒休,但他还是坚持进藏。

    正说着,报话器响了,一位旅客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急需增加氧气供应。刚才还虚弱不堪的黄海提起近30斤重的氧气瓶就冲了出去。记者一愣,随即也追了过去。

    尽管只有100多米的距离,但急速的奔跑还是让记者的肺部隐隐作痛,只能抓着卧铺边上的梯子,弯着腰大口大口地呼吸。等记者站起身来才发现,黄海已经帮旅客戴好了呼吸面罩,氧气阀门也已经打开。

    “你刚还说有高原反应呢,居然能跑这么快?”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记者问道。

    黄海没有回答。记者这才发现,他的身体已经顺着茶几慢慢瘫软下去。

    “在高原上,走路要慢,说话要缓,这是我们京藏铁路乘务员培训的第一课。可是,当旅客遇到困难时,我们就顾不上这些了。每次碰到急需帮助的旅客,我们都会这样奔跑……”许久,黄海的声音才在记者耳边响起。

    坚守在岗位

    1月14日中午,记者乘坐的T27次列车已经持续行进了40个小时,还有5个小时就抵达终点站拉萨。

    餐车里,一位大娘的声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怎么回事,这都20分钟了,菜呢?”

    “大娘您多担待,这高原上气压低,菜不容易炒熟,所以有点慢。您再稍等几分钟,马上就好。”餐车服务员刘帅赶紧走过来。

    可是大娘依然不依不饶。

    “大娘,厨师师傅真的在给您炒菜呢,要不您跟我过来看看?”餐车长赵永灵机一动。

    在赵永的引领下,大娘来到了出菜口,记者也跟了过去。

    透过玻璃记者看到,电磁炉前大厨们正戴着氧气罩颠炒勺。

    “他们怎么也戴氧气罩?”大娘问着,怒气已然消减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疑惑。

    “因为厨师师傅也有高原反应啊!颠炒勺可是体力活儿,他们的身体也吃不消,所以只能一边吸氧一边做菜了。”赵永说。

    “对不起,是我太心急了。”大娘的语气缓和了下来。

    京藏车队党总支书记李宁告诉记者,在高原工作体力消耗极大,相当于负重30公斤工作。“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餐车还能提供包括回、藏菜系在内的30多种菜品,还能做西餐。”

    说完这些,李宁便去忙了。小小的列车员休息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望着窗外时隐时现的雪山、湖泊,记者想起了一位曾经受到过乘务员救助的藏族同胞的表扬信:“你们就是高原上的格桑花。”

    深爱藏心底

    一个是京藏车队7组的列车长,一个是京藏车队13组的餐车服务员,他们是一对夫妻,女儿不到两岁,可他们要分别往返于京藏之间,女儿只能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料。

    他们便是刘洋、王璟琨夫妇。

    “你们夫妻多长时间能见一次面?”

    “这个说不好,要看班次了。一般一个月能有4天都在北京吧。”刘洋说。

    “孩子跟你们亲吗?”

    “当然亲不了了。上回,我闺女生病,正好我在家,她妈不在。我和她奶奶把她送到医院打点滴。孩子疼啊,就哭。我去哄,根本不行,孩子就要奶奶。后来我就从病房里出来了。我们爷儿俩,小的在病房里哭,我就在楼道里哭。”

    刘洋的语气很平缓。也许是适应了常年的奔波与频繁的离别,他已习惯于将爱深深地藏在心底。

    新闻链接

    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T27/8次京藏列车正式运行。京藏列车运行线路全长3753公里,单程43小时51分,途经8个省区市,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达960公里。

    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成立于2006年7月,隶属于北京铁路局,担当北京西—拉萨的T27/8次列车的客运值乘任务。目前,京藏车队共有班组15个,职工508人,其中党员198人,平均年龄约29岁。

    截至2011年7月1日,京藏车队共运送旅客近512万人次,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两会代表赴京参会等重点任务138次;收到旅客表扬信12870多封,锦旗310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车队还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2007年度中国铁道企业管理协会“全路客货运输窗口用户满意单位”、2008和2009年度铁道部命名的红旗列车、2010年北京铁路局“十大模范品牌”、2011年北京市国资委和铁道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郑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