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09年06月13日 16:13   来源:人民网   

    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会议集中讨论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二中全会,可说是城市工作会议。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会议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分析当时中国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二中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二中全会规定,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防止对个人的歌功颂德。 

    5月27日,第三野战军解放我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上海。


    7月27日至8月15日,受中共中央委托,陈云在上海主持召开有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个地区的财政、金融、贸易部门领导人参加的财政经济会议。会议确定全力支持解放战争彻底胜利和维持新解放区首先是大城市人民生活的方针,并就统一财政经济,控制市场物价提出了措施和步骤。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毛泽东主持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 同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11月1日和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两次开会研究稳定市场物价问题。全国物价继4月、7月两次大幅度上涨之后,于10月份又猛烈上涨。上涨的原因是:为支援解放战争,财政出现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国民党时期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投机资本猖狂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是人民政权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这时,由陈云主持,在全国范围内调集粮食、棉纱等物资,并采取停止贷款和按约收回贷款,开征税收,冻结资金投放等措施,经过周密部署和充分准备,各大城市统一行动,趁市场高价大量抛售,在几天时间内给哄抬物价的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平抑了物价。 

    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会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会议讨论并通过了1950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决定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颁发《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指出:人民解放军除作战和执勤外,还应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 

    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1949年,全国各地旱、冻、虫、风、雹、水灾相继发生,尤以水灾最为严重,被淹耕地约1亿亩,灾民约4000万人。指示要求灾区各级人民政府把生产救灾作为工作的中心,帮助灾民生产自救,并提供一部分贷款和救济粮,扶助灾民战胜灾荒。指示还号召开展节约互助运动,要求机关干部带头参加每人节约一两米运动。

    到本年底,除西藏外,全国大陆已全部解放。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人民政府先后没收了占我国工业固定资产80%的官僚资本企业共2858个,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农村,已在1.2亿人口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由于战争的影响,全年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主要产品产量普遍低于解放前的最高水平,钢只有15.8万吨(解放前最高年产90多万吨),粮食只有2162亿斤(解放前最高年产2774亿斤),棉花只有559万担(解放前最高年产1698万担);财政赤字庞大,通货膨胀,物价不稳定,国家在财政经济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