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落脚在生态发展

2009年06月22日 18: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5月底,来自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30余位特邀外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407位代表齐聚安徽省淮北市,召开“2009(中国·淮北)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共同商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生态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 摄)

 

    中国经济网安徽淮北6月22日讯(记者 杨秀峰) 向生态城市转型势在必行

    淮北是全国13个重点煤炭基地,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建市近50年,累计生产原煤8亿吨,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锐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土地大面积沉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日趋枯竭、全国364个重点缺水城市之一……从经济总量看,2008年,全市GDP349.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9%,由2003年全省第12位下降至2008年第14位。

    严峻的现实、潜在的压力,迫使淮北必须实行城市转型。

    不过,城市转型对淮北来说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995年,淮北市第四次党代会就曾提出:由能源型城市向多功能生态城市转型。按照这一思路,淮北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地方工业和煤矿非煤产业的发展,改变煤炭工业一头沉的格局。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根据这一理念,淮北市初步明确了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与措施。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各不相同,只有根据资源、产业等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政策等条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实行城市转型,才是这些城市实现转型、实现突围的根本途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分析认为。“淮北因大面积采煤塌陷问题导致湖泊和湿地的出现,就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条件。可通过对湖泊和湿地的治理,把淮北建设成一个河湖相通的具有水乡生态特色的城市。进而吸引更多的教育、物流、电子等产业,成为淮北未来发展的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

    在对全市生态资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淮北在第五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加快土地复垦、推进综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不仅成立了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还特地邀请循环经济方面的专家来淮北讲座,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

    《淮北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则强调,淮北将推动单一煤电行业向多元产业转型、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工矿型城市向山水生态城市转型,把淮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煤焦化电基地、黄淮海平原食品工业高地、全省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宜人居的山水生态城市。

    多年来,全市上下为推进生态建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先后实施了山体绿化、园林建设、污水截流、中水回用、塌陷区治理、湿地保护等大批城建项目,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3次跨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行列,并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今年3月,淮北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为淮北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新的动力。

    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

    王如松介绍说,“‘2009(中国·淮北)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旨在就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供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为淮北乃至全球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2009(中国·淮北)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的主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方法”,参加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在3天时间内,重点围绕“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法”“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生态产业孵化方法”“矿山受损系统修复方法与案例”“湿地生态设计方法与修复工程技术”4个专题进行研讨和交流。论坛期间,与会专家不仅通过典型案例解剖和实地考察,为淮北矿区的生态修复、资源产业转型和生态城市建设把脉开方、建言献策,还先后开展了两次政府各部门和国内外专家的对话。此外,一支由国内外十几个科研院所和规划单位组成的国际专家队伍还对淮北矿区和煤城开展了多次野外考察和座谈。

    淮北市市长许崇信高兴地说,在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城市后,推进城市转型成为每个市民最关注的问题。本次论坛的举办可谓为淮北送来了一场“及时雨”,论坛中的科学理念必将对淮北的城市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

    城市转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乃至人的素质全面提高。通过多年探索,淮北在转型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支撑。

    在规划指导上,2006年淮北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和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着力构建“实力淮北、活力淮北、魅力淮北、和谐淮北”。2008年,市委、市政府立足“三山六湖九河”的资源优势,提出要把淮北打造成为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编制完成了《淮北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六大产业规划。《安徽淮北闸河煤田中心塌陷区生态经济功能评估与生态系统修复规划》、《安徽淮北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及《淮北市水资源配置方案与沉陷区沟通工程规划》正在加紧编制。

    在推进战略上,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把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工业化上务求新突破;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建设靓丽新城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务求新突破;坚持市县区联动,把发挥各自优势与形成产业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上务求新突破;坚持内外资并举,把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对内对外全面开放上务求新突破。

    在产业发展上,围绕“三个延伸”,即资源型产业由初级产品向复合加工延伸,优势产业由中端向上下游延伸,主导产业由单一资源型向多元化延伸。通过做大做强煤电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煤化工等接续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矿山机械制造、陶瓷建材业等替代产业,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今年一季度全市煤电、煤化工和非煤产业比重优化为67.6:2.9:29.5。

    在环境保护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2007年6月,大唐淮北发电厂运行了34年的两台5万千瓦机组在安徽省率先关停拆除。淮北东磁电子有限公司与淮北维科印染有限公司开展企业间的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一年节约成本350万元。在临涣煤焦化工业园区,建立了煤—焦—电和煤—焦—化循环经济系统,实现了资源的“吃干榨尽”。通过实施园林绿化、清洁生产、水污染防治、中水回用、塌陷区治理、湿地保护、农村生态示范等工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山水生态城市呼之欲出

    几年来,淮北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城市功能等一系列措施,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淮北特点的生态城市转型之路。

    市委、市政府以塌陷地复垦为突破口,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为根本目标的塌陷区综合治理战略。截至目前,共投入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资金3亿多元,共复垦利用采煤塌陷区13.06万余亩,占塌陷地总面积的53.9%,远远高于全国15%的复垦率,4.5万名无地农民被安置就业。国土资源部把淮北塌陷区综合整治的经验总结为“六种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同时,还建成了相山区寇湾、烈山区洪庄、杜集区孙谢庄等1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全省百佳村4个,市级生态村9个,县级生态村28个,全市共有林地48.1万亩,森林覆盖率17.1%,连续10年被国家列为土地复垦示范区,连续多年获得“全国生态矿区示范区”和“全国园林先进城市”称号,其成功实践被前来考察的联合国官员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

    更难得的是,在城市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中,淮北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08年,全市GDP达到349.1亿元,人均GDP245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9.9:59.9:30.2,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财政收入 4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6元。这为淮北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城市功能持续提升。按照“东延、西进、南扩”的发展思路,着力改造老城区,扩大主城区,开发建设新城区,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三个组团和一个城市“绿心”的布局结构,城市形态结构正由“依山筑城”向“依山傍水”转变,中心城区建设面积扩展到63平方公里,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山水自然资源独特。随着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展,一批因采煤而形成的塌陷湖变成了城市的内湖。“三山”“六湖”“九河”资源,为全市构建“两山环绕、六湖珠连、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林、城一体化”城市风格提供了前提条件。

    生态建设初见成效。淮北已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科技工作先进市,3次跨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行列,还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湖公园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这都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由于“软实力”建设的成效,淮北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

    “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城市转型目标,构建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新格局,形成‘两山环绕、六湖珠连、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淮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毕美家描绘了一幅淮北的山水画。

    链接1

    论坛通过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城市生态修复宣言

    1.   当今城市处于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超常消费和野蛮开发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和社会生态福祉问题三大挑战的漩涡中心;

    2.   传统工业文明以化石能源耗竭和废弃物制造为特征,在国际化金融体系的支持下,繁荣了城市,削弱了自然,扩大了城乡差距,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资产,如煤矿塌陷区新形成的湿地,煤矸石、矿山铁路和井下空间等,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3.   要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传统工业城市生产方式必须转变,生态秩序必须修复,历史文脉必须传承。要在城乡居民生活福祉持续改善的同时,逐步修复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合理利用工业生态资产,引导城市向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化;

    4.   生态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有力工具,需要基于生态学理念和系统科学方法的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修复和建设一类自然生态亲和、经济生态高效、社会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5.   城市生态修复包括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的修复(净化、绿化、活化和美化);产业生态耦合关系的修整(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协和与社会整合);以及社会生态体制文化的修养(健康、文明、和谐、持续);

    6.   城市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取决于区域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工矿人工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特别是绿地(肺),湿地(肾),地表和建筑物表层(皮),废弃物排泄的归属(口)以及城市人、物、信息流通渠道(脉)的生态健康状况;

    7.   城市社会生态网络取决于其物、事、人与环境间关系的协和。各国生态城市建设所创造的生态建筑、生态交通、生态卫生、可再生能源、生命周期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景观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技术和方法是调理这些生态关系、建设宜居、宜业、宜行、宜俭、宜久城市的有效抓手,应在生态城市尺度上进行系统的改进、整合和推广。

    8.    淮北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有强烈的城市转型愿望,并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在生态城市规划、湿地生态修复、产业生态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会议呼吁世界各国同行一起行动起来,开展类似的城市生态修复,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摸索推广可供借鉴的规划方法、转型途径、工程技术

    链接2

    一场政—产—学—研相交融的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

    王如松

    2009中国·淮北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以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为主题,从生态城市规划、湿地及矿区生态修复、资源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能力建设等方面探讨了环境—经济双赢,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科学方法、技术途径和管理手段。参加论坛的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30余位特邀外宾,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新疆戈壁到宝岛台湾的国内19个省市109个单位总计407位代表以及二十多家中央、省市媒体的记者到会。

    3天来,我们享用了一场生态知识、生态方法和生态技术的大餐。先后有75位代表在大会和四个专题会场做了学术交流。报告内容宏达天宇、细入丝微,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反思、有对未来的憧憬和策划,有世界范围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正反案例,也有水-土-气-生-矿复合生态修复的系统技术。无论从可再生能源到智能交通,从基因芯片到3S技术,从水污染治理到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从英国曼切斯特和德国鲁尔等老工业区转型到新兴生态教育创新城设计,从激水乐园、竹艺建筑到生态卫生、水生态工程,都紧密围绕了城市、生态、资源和修复四个关键词,都凝聚了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智慧和期盼。

    论坛期间,我们通过典型案例解剖和实地考察,为淮北矿区的生态修复、资源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能力建设把脉开方、建言献策。我们还先后开展了两次政府各部门和国内外专家的对话。一支由国内外十几个科研院所和规划单位组成的国际专家队伍还对淮北矿区和煤城开展了多次野外考察和座谈,今后还将为淮北生态城市建设编制相关规划、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产业孵化。我们相信,这次注重实效的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一定能为淮北乃至世界各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转型积累经验、交流技术、贡献方法,推进世界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此外,这次论坛凸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创新:会议提出了诸如矿区生态资产(湿地、矿井设施、铁路)、复合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生态服务等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二是用心:与会代表们精心准备学术报告,热心参与建言献策的科学态度和激情亢奋的主人公精神深为与会代表和当地决策管理人员所感动;三是务实:报告内容充实、案例丰富,咨询言真意切、建言献策切实具体,会上还签署了有关产业生态转型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四个合作意向书;四是交融:本次论坛是一个多学科、多部门、多机构、多地区参与,硬技术和软科学相结合,研究、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相协调,政—产—学—研相交融的国际生态城市建设高层论坛。

    通过3天的学术交流,淮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瞻远瞩,对未来淮北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基于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强力支持,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如松——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副主席,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此文为作者在本次论坛闭幕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郭涛)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