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识路

2025-11-02 06:42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沙海识路

2025年11月02日 06:42   来源:经济日报   乔文汇

时光最生动的年轮,总是镌刻在蜿蜒的路上。

在新疆天山之南,安卧塔里木盆地怀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一条562公里长的塔里木沙漠公路。这是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也是世界最长的贯穿流动沙漠的等级公路。

30年前,塔里木沙漠公路建成通车。历史长河中,30年只是弹指一瞬,但对塔里木沙漠公路而言,这30年犹如徐徐铺展的时光长卷,每段路都写满动人故事,每段路都见证岁月传奇。

这条路是如此与众不同,不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更在于每每踏上这条路、走进“死亡之海”深处,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一种感动直抵人心。

油气线

“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地上是荒凉大漠,地下却油气奔涌,蕴藏丰富的能源资源。如何叩开资源开发之门?首先要解决运输难题,修筑一条“进得去出得来”的沙漠公路。

塔里木沙漠公路未通车前,为钻探沙漠腹地的首口探井——塔中1井,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运输的近万吨设备和物资要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库尔勒出发,沿沙漠绕行到沙漠南缘,先到支撑点和田地区民丰县,然后再向沙漠腹地进发——途经24个县市,总行程2000多公里,几乎相当于北京到广州的公路里程。

于是,塔里木油田把修筑沙漠公路提上日程,下决心修筑一条油气保障和运输线。面对连飞鸟都打怵的“死亡之海”,筑路队伍踏上连绵起伏的沙丘,分成路基队与地面队,一点点向前推进施工,路基队负责路面平整,路面队紧随其后铺设土工布、砾石和沥青。

盛夏时节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白天热浪似火,每向前推进1米都伴随着灼热和汗水。塔里木油田原长庆机械化筑路公司经理文杰堂回忆,筑路工人工作时汗流浃背,干完活脱下衣服,衣服上布满白色的汗渍。除了热浪,筑路者还要与风沙搏斗。推好的路基尚未平整、压实,便常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摧毁得面目全非,只得返工重修。

“风卷沙扑汗身上滚,路修到哪哪就是家,不是咱没有爹妈妻儿牵挂,为了这路可就顾不上她。黑黑的公路黄澄澄的沙,铁脊梁挺在太阳下,一腔甘苦咱先洒,要争个中华豪情传天下……”当时,由筑路工人自编自唱的一首《筑路歌》不胫而走,再现了当时的建设场景,抒发了筑路人的豪情壮志。

历尽艰辛,塔里木沙漠公路于1995年建成通车,次年原油年产能力超200万吨的塔中油田在沙漠腹地建成投产,“死亡之海”逐渐变身“能源之海”,成为我国最大超深油气生产基地和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8000米级超深油气井占全国半数以上,推动塔里木油田油气年产量突破3300万吨。

踏上塔里木沙漠公路,目视千里油气线上穿梭往来的车辆,仿佛能感知地下蕴藏的能量、触摸沙海深处的脉搏。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塔里木沙漠公路288公里处,这句豪迈的话语赫然矗立,高度凝练了每一位奋战在沙漠戈壁的石油人的心声。这句“塔里木人生观”,常被引用到各个领域。这条石油人走了30年的路,让沉寂的沙漠焕发活力,也让塔里木盆地成为精神高地。

今年10月,这14个字对面又树立起“挑战禁区 能源报国”8个字,传递了塔里木石油人在新时代的奋斗强音。

塔里木油田员工张熹月,202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漠深处,进入油气开发一线工作。“在沙漠公路上,置身‘死亡之海’腹地,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把青春献给大漠,大漠也点亮了我们的青春。”她说。

绿丝带

从空中俯瞰,塔里木沙漠公路436公里长的绿色林带,伴随沙漠公路伸向远方,犹如给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了一条绿丝带。

沙漠筑路难,护路更难。遇到大风天,风沙遮天蔽日,常把公路埋了,这就需要建防护林带以阻挡风沙。然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均降水量不到11毫米,年均蒸发量却超过3800毫米,栽树种草十分不易。其实,建设者在筑路同时就沿线同步铺设草方格以阻挡风沙,但通车不到两年,因风沙侵袭,八成的草方格就基本失去了防沙作用。

为选育、驯化出耐高温、抗盐碱、耐沙埋的“公路卫士”,技术人员奔赴风沙一线,经过大量试验、观测和研究,对400多种沙生植物的脾气秉性进行摸排,从中进一步优选品种,用咸水育苗。

沿着塔里木沙漠公路来到塔中沙漠植物园,在沙漠腹地感受到难得的被绿色怀抱的体验。这座植物园是为建设沙漠公路防护林、选育防沙植物而设立的,有260多种植物在这里顽强生长。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常青在这里工作25年,精心呵护这些“公路卫士”种子选手。

2023年,常青到了退休年龄,因为放不下“公路卫士”,她申请留了下来。“我们在塔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和技术,应用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还应用到中亚、非洲的荒漠化治理。”常青说,“我还有两个梦,一是继续筛选出能更好适应沙漠环境,挡风沙效果更佳的植物,二是选育出更多具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植物”。

经过20年的精心培育和管护,如今,2000多万株柽柳、梭梭等植物肩并肩,平均高度已超过2米,在塔里木沙漠公路两侧整齐列队,如标兵般护卫着沙漠公路。由于环境改善,现在有百余种鸟类在沙漠公路护林带迁移栖息,野兔、沙鼠、沙狐等动物来此安家落户。

驱车向南,公路沿线分布着百余个水井房,大部分配有“守井人”长期驻守,不少都是两口子。

早年沙漠里只有柴油发电,一到停电,水井房的生活无比困难。3年前,水井全部改为应用光伏清洁电力,结束了依靠柴油机供能抽水灌溉的历史。

“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巡查供水管线,查看植物生长情况,给林带浇水。”周银丰与妻子邱利兰已在沙漠公路48号水井房驻守8年,“林带长高了,也热闹了,吸引鸟类、小动物来落户。”

位于沙漠腹地的且末县塔中气象站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的年均降水量已是沙漠公路建成前(1996年至2000年)年均降水量的2倍多,沙漠“绿丝带”对区域气候的改善越发明显。

每年,公路防护林带可固碳约3.2万吨,这是能中和每年近30万辆过往车辆的碳排放,塔里木沙漠公路因而成为中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

“两侧的林带越来越茂盛了,常让自己忘了是行驶在沙漠里。”常跑塔里木沙漠公路的司机师傅张立凯说,驾车途中,往远处看是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路两边却是一片绿色,特别难得,这是希望的颜色。

幸福路

纵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劈开”中国最大的沙漠……塔里木沙漠公路天生具备“网红”潜质。随着新疆旅游热度持续升温,这条公路成为打卡点,不少自驾游客驶入沙漠公路,领略不一样的风景、体验不一样的感受。

在塔里木沙漠公路上,不仅有大货车,还有挂着不同省份牌照的小型车。“走这条路,那绝对值!”来自广西的自驾游客韦梦辉感慨,“看过沙漠胡杨,又进入沙漠腹地领略沙漠风情,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厚重和神奇魅力,心胸更加开阔了”。

塔里木沙漠公路为当地带来了商机。沙漠公路旁,金沙湖星空营地负责人万向红在沙漠中搭建星空房,吸引游客体验在沙漠中过夜和感受住大漠瀚海、观璀璨星河的别样体验。

塔里木沙漠公路通车之初,且末县塔中镇所在的区域只有几家店面,现在已聚集百余家商业网点,快递也通到了这里,与外界联系更加紧密。“过去在地图上没有标注的沙漠中心,现在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在塔中镇经营酒店的关宏玉说,“酒店开业时只有6间客房,经过几次改造升级,目前已超过100间,旺季常常爆满”。

依傍沙漠公路而立的塔中镇被称为“中国沙漠第一镇”。建镇10年来,往来车辆与人流逐年增多。建成了塔中沙漠植物园、塔中沙漠车博物馆、塔中沙漠钢板机场,可体验沙漠越野、沙漠冲浪、滑沙和沙漠排球……塔中镇精心策划了系列特色文旅活动推动旅游持续升温。

塔里木沙漠公路还是一条造福生活在沙海边缘群众的幸福路。和田地区民丰县亚瓦通古孜乡曾是一座“沙漠孤岛”,沙漠公路通车后,从南疆“口袋底”变成了“枢纽站”,与外界联系越发密切,人员、物资、信息加速流动。过去,村民去趟民丰县城中途还要过夜,现在2小时左右车程就能到达。

民丰县安迪尔乡位于沙漠深处,这里种植的甜瓜皮薄肉厚、甜度高,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然而,曾苦于交通不便,难以远销。塔里木沙漠公路通车后,安迪尔甜瓜通过这条“幸福路”发往全国各地,有力带动瓜农增收。今年,安迪尔乡种植1.2万亩甜瓜,预计将带来5000万元收入。

便利的交通拉动了甜瓜种植,也创造了用工需求,实现了本地瓜农和外地务工人员收入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甜瓜种植户阿卜力孜·麦提图尔迪说,满载甜瓜的货车通过公路走出沙漠、走向全国,“沙漠公路让人开阔眼界,也让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甜瓜‘开阔眼界’。”

如果把塔克拉玛干沙漠看做一本打开的精装书,那么塔里木沙漠公路就是这本书的书脊,两侧的沙海是翻开的书页,写着塔中镇、亚瓦通古孜乡、安迪尔乡等沙漠乡镇的幸福故事。

时至深秋,正午阳光照耀下,沙海升腾暖流,荡漾在穿梭的车流。踏上塔里木沙漠公路,阳光、空气和心里都是暖暖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文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