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唱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2021年09月26日 06:38   来源:经济日报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广袤的东方大地上,祖祖辈辈的劳动者创造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锻造出奋发进取的民族品格。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100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强调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以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继续谱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强音,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劳动创造历史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等古训,涌现出欧冶子、鲁班、黄道婆等无数劳动者,创造了万里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震铄古今的伟大工程。

  历经风雨不易其志,饱受磨难不改其心,劳动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最宝贵的民族基因。正是秉持着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优秀品质,我们泱泱大国虽历经风霜、饱受磨难,仍昂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尊重劳动、倡导劳动的主张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与广大工人阶级、劳动群众共同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20世纪30年代,为发展生产、武装自己,部分苏区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在一些革命根据地公营工业企业内部,工人们自发组织的“生产模范队”“经济核算队”,毛泽东同志评价“提高劳动热忱,发展生产竞赛,奖励生产战线上的成绩昭著者,是提高生产的重要方法”。

  20世纪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新劳动者运动”,促进了根据地的繁荣,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涌现了“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全力支援前线斗争,带动解放区、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各个解放区的广大公营企业工人群众发扬“大生产运动”的光荣传统,有力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历史由劳动者创造。在千百年胼手胝足的劳动中,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勤劳、智慧、创造和奋斗,书写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发扬光大劳动精神,充分体现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强大力量。

  劳动塑造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局面,我国社会各阶层积极响应党中央作出的“用很短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号召,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恢复国民经济的伟大斗争,为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巨大的贡献。

  很多文学创作中的劳动者形象成为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生动缩影。他们对新生活充满热情,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价值追求,有当家作主的自豪感,积极向上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并显示出巨大的智慧与勇气。《创业史》《百炼成钢》《山乡巨变》等一大批文学作品描绘的劳动场景,直到今天依然能让读者感受到劳动的强大力量。

  普通劳动者、新主人翁的鲜活形象更在广大劳动者身上发扬光大,并涌现出一大批被人称颂的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后,有“为鞍钢谱写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的“高炉卫士”孟泰、有29年累计完成43年零10个月工作量的“马恒昌小组”、有“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有练就“一抓准”和“一口清”过硬本领的张秉贵、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王进喜、有带领西沟村人不断探索山区发展道路的申纪兰……在劳模的示范引领下,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了你追我赶、互学互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社会良好风气。

  劳动精神已经成为全体劳动者共同的精神财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唯一价值源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使人幸福”,积淀成为劳动者最朴实最坚韧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精神力量下,新中国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实现了两弹升空、卫星上天等伟大壮举,堪称人间奇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神州大地生机勃发,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劳动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激励了知识分子和脑力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将发展科学技术摆在重要位置,激励着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献身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强音。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科研工作者为代表的广大劳动者迎难而上,以岗位为舞台,以创造为动力,带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为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这些杰出的科学家用自己一生的勤奋工作阐释了劳动创造未来的深刻涵义,用建功立业、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谱写出锐意进取的劳动者之歌,激发起广大劳动者的创造活力。

  劳动托举未来

  进入新时代,劳动、奋斗的底色依然鲜亮。

  2020年至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时代大考中。从疫情防控到复工复产,无数劳动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以自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医护人员逆行出征、救死扶伤,企业工人加班加点生产防疫物资,农民不误农时忙耕种,货车司机、快递员加班加点奔波忙碌,公安民警、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日夜值守。在危难时刻,大爱无声的凡人善举让爱岗敬业的劳动价值更加凸显。

  进入新时代,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每一位劳动者营造平等、有尊严的外部环境,让尊重劳动者成为社会风尚,让维护劳动者的尊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当前,我们正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现在,亿万人民群众已抬起劳动之手托举中国梦,阔步走向未来。(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

(责任编辑:符仲明)

唱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2021-09-26 06:38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