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
  这是“神秘湘西”
  莽莽武陵山脉腹地的一个普通小山村
  但在人类反贫困斗争历史上却又极不普通

  2019年10月29日,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2013年1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十八洞村
  因此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地标”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新华社记者王晔 摄
  在许多村民记忆里
  祖辈早出晚归劳作只为几亩薄田
  然而
  “地无三尺平,多是斗笠丘”
  逼仄的空间压瘪了粮袋子
  也几乎压塌了希望
  精准扶贫提出以来
  花垣县委派驻的三任扶贫队长
  接续来到这里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精准帮扶到户
  因地制宜发展项目
  精准使用资金

  11月6日,十八洞村三任扶贫工作队长龙秀林(中)、石登高(左一)、麻辉煌(右一)观看升国旗仪式后同国旗合影 新华社记者李贺 摄

  5月15日,十八洞村第三任扶贫工作队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一起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土特产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2018年,十八洞村第二任扶贫工作队长石登高在十八洞村的猕猴桃产业基地查看猕猴桃长势 新华社发

  今年10月27日,十八洞村首任扶贫工作队长龙秀林和十八洞村村干部交流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如今,天地换了模样
  敞亮的公路带来了敞亮的世界
  一个个扶贫产业落地生根
  希望也一点点
  “长了出来”
  71岁的石拔三
  被总书记亲切称为“大姐”
  家里唯一的电器
  曾是一盏5瓦节能灯
  灶台上杂乱堆着的土豆和红薯
  是她的口粮
  7年来
  液晶电视、电风扇、电饭煲
  一件件电器“入驻”
  老人用得十分娴熟
  去年
  “大姐”卖掉了腊肉
  仅此一项就收入上万元


  (上图)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家老照片
  (下图)这是今年10月23日拍摄的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家 新华社记者陈泽国 摄

  2019年10月29日,石拔三静坐在家中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10月26日,十八洞村村民施进兰的妻子龙齐英(中)在农家乐给游客们上菜(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发

  7月3日,在十八洞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施林娇在直播开始前调整手机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4月23日,在十八洞村拍摄的返乡创业做直播带货成“网红”的大学生施林娇 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4月24日,绣娘们在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绣苗绣,这是十八洞村发展的一项特色产业 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10月25日,这是位于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山泉水厂 新华社记者陈泽国 摄
  闭塞的村子敞开了怀抱
  外地人来到这里
  外国人来到这里
  外国元首也来到这里
  巨大的变化感动着到村的每一个人
  十八洞村被拍成电影
  在全国热映
  以十八洞村为原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
  《大地颂歌》
  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村民们更有干劲儿了

  1月18日,多位外国友人受邀来到湘西十八洞村参加十八洞村的小年“村晚”,感受精准扶贫后的村庄现状和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氛围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1月18日,多位外国友人受邀来到湘西十八洞村参加十八洞村的小年“村晚”,他们在十八洞村口合影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摄

  2019年10月28日,记者在十八洞村遇到了格林纳达减贫战略研修班的学员们,他们大多是来自格林纳达农业部的官员。参观完后,他们派出代表在十八洞村留言薄上写下留言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摄

  《大地颂歌》剧照
  目前
  十八洞村的贫困发生率已降至
  “0”
  这个深山苗寨的“脱贫奇迹”
  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生动写照


  (上图)十八洞村梨子寨石阶老照片
  (下图)这是今年10月23日拍摄的十八洞村梨子寨石阶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上图)十八洞村公路老照片
  (下图)这是今年10月23日拍摄的十八洞村公路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上图)十八洞村十八洞小学教室老照片
  (下图)这是今年10月26日拍摄的十八洞村十八洞小学教室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百尺竿头更进步
  奋楫争先奔小康
  我们相信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凝聚起全党全社会的奋斗伟力
  一定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
  让更多“十八洞村”摆脱贫困
  千年梦圆
  继续追梦
  记者:张玉洁 任沁沁 陈思汗 陈泽国
  编辑:郝晓静 贾伊宁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