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告别棚户区 过上新生活

2020年10月25日 04:53   来源:工人日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告别棚户区 过上新生活

  “以前,我们一家四口住在37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墙体开裂,窗框变形,冬天特别冷。”69岁的辽宁抚顺市顺城区前甸镇东华园社区居民陈玉芳是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之一,住上94平方米的两居室后,生活十分惬意。

  自2005年以来,抚顺市15.83万户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住进楼房,人均居住面积从3.6平方米增长到18.6平方米。

  改善民生,开展集中棚改

  抚顺市因煤而兴,矿区周边建有大批简易矿工住宅。由于城市改造滞后,2004年,仍有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及垦区危旧房等各类棚户区619万平方米,涉及15.84万户。

  今年65岁的陈显利,曾是抚顺矿区老虎台暖气厂的退休职工。他向《工人日报》记者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一家三口挤在23平方米的平房里,阴暗潮湿,屋内地面低于屋外0.2~0.4米,下雨时,屋内积水严重;街巷全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

  抚顺的棚户区大部分房龄超过50年,没有排水设施,平均每790户共用一处公厕,93%的居民靠燃煤取暖、做饭。棚户区居民行路难、如厕难、上水难、下水难、取暖难、洗澡难……

  经统计测算,首批需改造的棚户区面积有318万平方米,需要投资52亿元。然而,棚户区居民月人均收入仅188元,72%的居民处于低保或低保边缘,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改善住房条件。

  鉴于此,辽宁省拿出了“九个一块”的办法,解决棚户区改造资金问题,即政府补贴一块、政策减免一块、企业筹集一块、个人集资一块、市场运作一块、银行贷款一块、社会捐助一块、单位帮助一块、工程节省一块。

  优化环境,配建基础设施

  莫地沟地区是棚改上楼的居民聚居地,安置回迁居民总户数达6400户。

  “‘拆一还一’的政策,让我只花1.32万元就住进了新房。”陈显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3平方米安置到45平方米的一居室,增加22平方米,增加的面积部分按每平方米600元收款,产权归个人。这样综合算下来,每平方米的面积只交了293元。

  2017年春节,陈显利一家离开了莫地沟地区,搬进了抚顺东洲区老虎台街道安厦社区55平方米、南北通透的两居室。“为了和儿子住在一起,我们从一居室换成了两居室。多10平方米,只花了1.5万元,政府给的价格优惠。做饭能用煤气,上厕不用往外跑。冬天有暖气,还能在家洗澡……”谈起棚改,陈显利有说不完的话。

  住得起,还要住得好。抚顺市为24个早期棚改小区改造了供水、供热、燃气、电力、路面、排水管线等基础设施,还铺上崭新美观的方砖,车辆实现了按位停放,建起了绿地和健身广场。

  抚顺市顺城区前甸镇东华园社区东华园园区高楼林立、错落有致,鲍家河贯穿在园区中央,河堤路景色宜人。该社区书记王淑华介绍,社区服务中心设有棋牌室、健身活动中心、社区文体中心、志愿者服务站等。唱歌、跳舞、健身、读诗歌、写书法、说快板……在东华园社区,这些活动每天都有,花样常新。居民们随时可以享受贴心、周到的服务。

  安居乐业,拓宽就业渠道

  陈鹏是陈显利的独子,从当地技校毕业后多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棚改不仅帮他实现了安居梦,还帮他找到了工作。

  棚改伊始,抚顺市坚持回迁一户、建卡建册一户,摸清所有人员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针对许多棚改回迁居民文化水平低、就业能力低等情况,开展“订单式”“援助式”“组合式”“输出式”等多种方式的普惠制培训。同时,制定棚改新区创业就业扶持政策,通过扶持无围墙企业、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等办法,拓宽就业渠道。

  “棚改不但改变了我的生活,还改变了我的命运。”张雨竹说。2005年,张雨竹从住了20多年的简易房搬进新楼房。每月六七十元的煤气水电等费,对于下岗在家的张雨竹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在社区的帮助下,张雨竹开办了一所“可心”的按摩学校。10多年来,学校越办越大,每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200多名。如今,张雨竹再不为生活发愁,不仅有了存款,还买了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截至目前,抚顺棚改新区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员已全部实现动态就业、再就业。

  刘旭

 

(责任编辑:王炬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告别棚户区 过上新生活

2020-10-25 04:53 来源:工人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