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激活区域协同“脉络”

2020年10月23日 00:00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前8个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1.4%,同比上升11.5个百分点。这片曾受雾霾困扰的区域,“高颜值”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背后是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持续推进。

  出现喜人变化的不仅是空气。“十三五”期间,北京、天津、河北紧紧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要义,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使区域内的产业要素流通更加顺畅,交通互联更加流畅,生态环境更加和畅,机制创新更加通畅。

  协同发展,激活了京津冀产业脉络。几年来,传统产业大省河北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实现倍增,2019年突破7000家;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由2014年的11.6∶51.3∶37.1调整为2019年的10∶38.7∶51.3;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加速向河北集聚,“十三五”以来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62.9亿元。在产业层面,一个布局更加合理、分工更加明确、优势相得益彰的京津冀区域产业体系日益成熟。

  协同发展,畅通了京津冀交通脉络。作为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京津冀交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先后联手打通或拓宽“断头路”“瓶颈路”29条段1774公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京张高铁建成通车标志着冬奥会配套建设取得新进展,延崇高速主线建成,区域交通一体化格局不断完善。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的不仅是区域内的城市,更是加速了客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让京津冀城市群更加紧密地拥抱在一起。

  协同发展,优化了京津冀生态共建脉络。几年来,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已经从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深化到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修复的全面发力。三地协同制定出台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为全国首部区域协同立法;潮白河和引滦入津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环京津区域生态建设注入新的动力……随着京津冀大生态格局的构建,区域内群众也将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优质生态供给。

  协同发展,打通了京津冀一些机制脉络。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是区域合作最大的壁垒。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逐步探索突破了部分体制机制障碍,在一些领域实现共建、共管、共享、互利。比如,三地有关部门跨区域组建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津冀渤海港口投资公司,河北机场集团纳入首都机场集团统一管理;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由北京药品监管局延伸监管,三地共同推动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职称评审证书和部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科技创新券等方面的互认互通等。

  疏,是协同发展之本;畅,为协同发展之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更多融合协作成果值得期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陈发明)

(责任编辑:王炬鹏)

激活区域协同“脉络”

2020-10-23 00:00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