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面向未来,中国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的意愿将更加强烈

2020年10月21日 22:3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也波及到的科技领域。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上取得了哪些进展?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新的部署?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现在国际竞争中间、合作中间,科技都是重要内容。在竞争方面科技已经变成一个主战场了,中国很多企业,主要是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人员受到一些排挤、打压。但科技本身按其规律来讲需要国际合作,需要科学共同体,因为科学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共同可以理解的语言。另外,搞科研,关门搞是不行的,中国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坚定不移的,而科技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前面。改革开放40年包括“十三五”以来,中国既是科技开放合作以及整个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也是国际科技进步和造福人类的贡献者和推动者。“我们这两个角色实际上是一体的。”

  王志刚介绍:“十三五”期间,我们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中国科技界和世界各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全球性问题等多个领域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共同增加人类社会的公共知识和集体智慧。

  一是打造全方位、深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加强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的科技交流合作,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广泛参与和推动多边机制的科技创新议题磋商和务实合作。目前,我国已经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并且这种协定都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也参与了涉及科技的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二是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大洋发现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积极承担项目任务,深度参与运行管理。在解决重大技术和工程难题中主动作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聚焦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启动由中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实现了从最初的少量参与到重要参与再到主动发起的角色转变。

  三是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总书记在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都提出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科技人文交流,第二是共建联合实验室,第三是科技园区合作,第四是技术转移转化。我们已经累计支持8300多名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培训学员18万人次,启动建设3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与8个国家建立了官方的科技园区合作关系,建设5个国家级的技术转移平台,启动了中非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在联合国南南合作框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基本形成“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

  王志刚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活跃在国际科技舞台,为解决全球重大问题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比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国认真履行国际义务,积极推动科学数据和信息共享,搭建面向全球的开放科学共享服务平台,为175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服务,累计数据下载量超过了1.6亿次,向国际社会分享了中国的抗疫经验,加强了疫苗、药物、检测等方面的国际联合研发合作,助力全球抗疫。前不久中国宣布正式加入由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世卫组织牵头组织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切实履行向全球提供疫苗等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

  “面向未来,中国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的意愿将更加强烈。”王志刚说,科技必须国际合作,步伐将迈得更大。我国将推动政府间、民间等不同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加快迈向创新之路,与各国携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挑战,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多便利化条件。在开放合作中与各国实现互惠互利,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切实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创新使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

(责任编辑:冯虎)

面向未来,中国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的意愿将更加强烈

2020-10-21 22:3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