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计划多变返京路(8)五台多乱象,菩萨也无奈

2020年09月24日 15:0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20年9月17,山西忻州万年冰洞——山西忻州五台山,265公里。

  在我们多次自驾途经山西的计划中,五台山都是目标之一,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此番疫后首次出游,时间宽裕,季节正好,遂将五台山列为收官之游。

  笔者夫妇向来偏爱大自然,对庙宇殿堂之类的景区兴趣有限,可五台山名气实在太大,以至于到此一游,竟成为心里挥之不去的念想。

  五台山悠久历史以及在佛教界的地位,有资料佐证: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永平十一年(68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清凉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这座五台山的开山寺,也就是现今的显通寺,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五台山是中国唯一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碧山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圆照寺、殊像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全国重点寺院有11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

  如何才能真正了解某一景区实际情况,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与我们相同的经验体会:仅靠道听途说,还是雾里看花,必须亲身经历,方能获得真实客观的印象,五台山亦如此。

  是日下午,我们从万年洞赶到五台山,最先经过的是景区南门游客服务中心,办完扫码等手续后,驱车进山找地方住宿。

  从服务中心到五台山景区,无论自驾或乘坐景区观光车,都需沿着山谷前行18公里,沿途经过小溪、村庄、植被茂密的山峦,最后抵达山谷相对开阔平缓的景区中心地带——台怀镇。

  实际上,声名显赫的五台山景区核心区,是依偎在左侧大山旁一座高约百米的小山,经过千百年来不断修建扩大,从山脚到山顶交叉排列着多座佛教寺庙,著名的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殊像寺、五爷庙、七佛寺、罗睺寺等,皆在此地,左右相连、上下衔接,环境显得局促拥挤。周围五峰环伺(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更有多个寺庙隐身其间。相对宽阔的山谷里,各种酒店客栈餐馆饭庄以及居民住宅遍布,大小停车场十余个几乎天天饱和。

  疫情后旅游业复苏以及山西全面取消门票的措施,诱惑力极大地吸引着八方信徒和国内游客。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满以为可以打个时间差来个清净游,谁知和尚们更勤勉,各寺庙在早上6点半就大开山门迎客了。

  我们7点20开车抵达山脚,车场早已爆满,多条上山小路人群熙攘,有的旅游团队居然已经参观完毕下山去别的景点了。

  我们用2个半小时,依次参观游览了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和五爷庙,小山不高台阶有限,倒也没觉得十分疲劳。

  在我等凡夫俗子的教外人眼中,佛教寺庙大同小异,差别无非是雄伟壮丽与更加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与更加金碧辉煌,至于佛教教义宗旨等深奥学问,几乎一窍不通。参拜五台山,除了古老巍峨肃穆的寺庙,我们能看到悟到的,无非是历史渊源、佛教氛围和佛教文化。

  一圈游览下来,感受良多,喜忧参半。

  五台山不愧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笔者也算参拜过一些佛教圣地,但要论佛教历史之悠久、佛教寺庙之密集、庙宇建筑之气势宏大金碧辉煌、信徒之顶礼膜拜、游客之趋之若鹜,五台山堪称全国唯一和第一。游客置身其中,除信服宗教的感召力外,还由衷赞叹经历千百年风霜雪雨磨砺依然烨烨生辉的建筑艺术。参观游览期间,我们目睹八方信徒的虔诚参拜,也从中多少参悟到,佛教为何经久不衰、光照凡尘。

  前来五台山参拜游览的人数之多,大大出乎想象。景区18公里长的双向两车道拥堵不堪,景区十多个大小停车场个个饱和,过江之鲫般的人群在各个寺庙中缓慢流动......

  之前在太原晋祠,游客人数已经让我们愕然,以为是山西景区之最,可到五台山后更加愕然,因为此地的游客数量,才是真正的山西景区之最。

  五台山之行,也在笔者心中留一片阴影,脑海中不时翻腾出很多问号。

  问号一,为什么五台山这个5A不像5A(除了山谷外的游客服务中心)?

  5A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对景区定位的最高档,截止2020年2月20日,全国5A景区共计280个。

  相信各位看官与笔者看法相似:身为5A,起码要在景区质量、道路交通、安全防范、公共秩序、环境卫生、餐饮住宿、配套设施以及优质服务等方面,达到相对的更好水平。

  五台山这个5A,有点另类。

  首先是景区范围太大,方圆几十公里都是景区,凡是有寺庙的山头和村庄统统囊括在内,有这个必要吗?是为了方便游客,还是方便连锁赚钱?

  其次是景区杂乱无章、配套设施不足。狭窄道路上车辆经常拥堵,停车场缺乏管理疏导,摊贩随意占地叫卖,居民住宅与景点混杂,景区多处裸露地面时有尘土飞扬,卫生设施不完善(塔院寺旁边的女厕所8个蹲位关了6个,还没有解释),餐饮、住宿、导游的揽活人随意敲车窗还直眉瞪眼穷横穷横的,多个寺庙中指示牌和介绍不够充分,免门票的五爷庙信徒游客挤成一团搅了菩萨们的清修……

  问号二,为什么佛教圣地会允许和尚把门收线并狡黠蒙人甚至巧取豪夺,这是不是六根不净、玷污佛门?

  原来五台山大景区门票135元/人,这次山西全省统一行动免除A级景区的首道门票,五台山这么金字招牌的地方当然要服从执行,哪怕心里十二万分不愿意。

  以笔者目测估算,9月17日进山的游客少说也有两、三万人,人均135元的景区门票,那可是一天几百万的巨大收入。

  让利于民,刺激旅游业快速复苏,山西省免首道门票的做法值得点赞。

  实际情况是:景区门票可免,寺庙门钱必收,景区核心区的绝大多数寺庙都堂而皇之地收取10元山门费。这也罢了,毕竟上面规定的是免收首道门票,但出家人玩弄心眼变着法子蒙人赚钱就太不应该了。

  我们亲身经历的两件小事,真实地反映出佛教不肖之徒令人不齿的贪婪和狡黠。

  小事一,在塔院寺山门售票处,大块告示牌上的大体字显示,门票10元,除此外并没有其他优惠注释。

  因为以前有过按告示办而多交钱的教训,所以笔者在准备扫码时弱弱地问了一句:“老年人有优惠吗?”

  售票员回答:“60岁以上免票,凭身份证进入。”

  笔者诧异:“那为什么没有提示?”

  售票员不屑:“怎么没有,自己看。”

  笔者心虚以为自己老眼昏花看漏了,于是再次认真地扫描告示牌,最后理屈地承认,人家确实有提示,告示牌的左侧贴有一张小纸条,上面黄豆大小的手写小字不刻意找是看不到的(有图为证):“免票,6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

  不知多少懵圈人为此交了冤枉钱。笔者粗略算过,仅此一项蒙术,每个寺庙每日进账的昧心钱,少说也在万元以上,全景区加起来就吓人了。

  小事二,如果说塔院寺的勾当是狡诈蒙人,那菩萨顶的做法就是赤裸裸的巧取豪夺了。

  菩萨顶是核心区最高的寺庙,也是游客必去之地。

  我们拾级而上,攀爬了四分之三路程后,仍然没有发现售票亭,正当以为此地和尚心地善良之际,拐过一小弯就看见山门前的关卡,坏和尚的阴险用心昭然若揭:累个半死上得山来,你进是不进?

  我们拿着身份证正待进入,却被一矮个长脸把门和尚厉声喝住:“70岁以上才免票,买票去!”

  我们问售票员:“其他寺庙60岁以上都免票,为何你们要收费,有什么理由吗?”

  正在津津有味看手机的小伙没好气地说:“没什么理由,这是规定。”

  面对如此蛮横之徒,笔者当然不干:“你这什么态度,必须要给我们一个解释!”

  谁料笔者的“大义凛然”,竟使事态来了一个180度逆转,售票员居然秒怂:“门票凭自愿,你不想买,进去就是了。”

  旁边那个矮个长脸把门和尚也瞬间变脸:“我们这里是自愿,你们不买就算了,进去吧。”

  我们马上明白了,什么规定,什么自愿,见财眼开、雁过拔毛才是他们的初心。碰上懵圈胆怯的主,唬一个算一个,宰一个是一个;若遇上固执胆肥的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再找其他人下手就是。

  以上两件小事均是笔者夫妇亲历,句句属实,若有半句诳语,愿领菩萨责罚。

  我们之所以忿忿不平、耿耿于怀,完全在于,这几粒“老鼠屎”,不是普通人而是佛家人。

  现如今,出家人居然也打诳语,而且是道貌岸然地谎话连篇,怪不得众多游客对五台山景区颇有微词。

  真真是世风日下,佛心不古!

  对专程前往的游客而言,这点小钱真不是问题,但对游客的心理预期和景区的声誉来说,这点小钱真还证明了大问题。

  佛教训诫:金钱为万恶之源。笔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动机不纯地敛财聚富,那样悖佛教根本,必将毁己伤人误事。

  问号三,为什么要将宗教圣地强行抬举到与金钱有瓜葛的景区位置?

  自古以来,佛门都是超凡脱俗的清净之地,更何况中国第一佛教圣地。据说在五台山修行的和尚,好比清华北大之学子,佛界精英,所到之处都是牛得不要不要的。

  五台山已位居佛门至尊,为何要还弃神圣清高而堕世俗名利之凡尘?

  放眼当今华夏,能苦守清贫寂寞、不屑身外之物、一心向佛的寺庙还剩几多?

  笔者斗胆,为尊重宗教初心、保护宗教历史建筑、整顿旅游业乱象、维护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五台山景区实在是需要整顿了,尤其是那里的“钱和尚”。

  更甚,国家景区评定机构也需要严肃认真思考一下,是否应该把宗教寺庙道观建筑等,从旅游景区中剥离出来,或另成一个体系?

  若能成事,功德无量,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推荐指数三颗星★★★

  作者简介:

  李国章(网名:巴厘海风、巴厘海风杂货铺),退休前任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在经济日报工作22年,曾先后3次共13年常驻印尼。

(责任编辑:牛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