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展望2020】擘画共建“一带一路”新蓝图

2020年01月06日 08:07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顾阳 齐慧 黄鑫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6年。

  6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汇众智、聚合力,不断从理念构想、顶层设计转变为务实行动,合作之花次第绽放并结出累累硕果。

  6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全球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成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与会中外人士表示,在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传递出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2019年10月16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内罗毕—马拉巴标轨铁路(内马铁路)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通车。图为列车驶入麦马修火车站。新华社记者 李琰摄

  回眸: 交出令人满意“成绩单” 

  时光回溯到2019年4月份,古都北京再次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征程上又一重要历史节点。

  39位外方领导人、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6000多位外宾如约而至,共赴盛会,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了283项务实成果,折射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

  共建“一带一路”,魅力何在?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一语道破。

  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揭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密码”,那就是“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了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发达国家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与我国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都在扎实推进,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项目进展顺利。

  孟玮说,如果从2011年发出的第一列“渝新欧”算起,被称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近2万列。在服务不断创新中,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货物品类越来越全,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公共品牌之一。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外贸快速增长,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贸易中的一抹亮色。据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前11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计进出口8.35万亿元,增长9.9%,高出同期全国整体进出口增速7.5个百分点,占中国外贸总值近三成,贸易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先后与20多个相关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与7个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相关国家合计进出口约9500亿美元,对相关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中白工业园、中阿(联酋)产能合作园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稳步推进。

  

  展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国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为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化完善的营商环境。从2020年1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统一的外商投资领域基础性法律《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这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营商环境,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日生效实施的,还有《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为中国的一项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把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做法上升到法规制度,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中国在深化自身改革的同时,不断强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事物,需要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孟玮表示,中方构建并发布了《“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通过成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建立能力建设中心等举措,鼓励各方提高投融资决策科学性和债务管理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加开放和切实可行的机遇。“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中最具活力、创新力的领域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黄勇说,数字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独特优势,“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将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等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有效缩小“数字鸿沟”。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造福了中国,更造福了世界其他国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前院长马凯硕表示,尽管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正为共建“一带一路”投下信任票,“一带一路”正发挥“稳定器”作用,以积极的姿态为全球化贡献力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阳)

    【建设者说】

  中铁十四局中亚办事处党支部书记王闯:

  为援建工作感到自豪

  “我没想到,到阿富汗一‘闯’就是10年,看到那些工程造福当地,心里很知足。”中铁十四局中亚办事处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王闯看着即将投入使用的阿富汗国家职业技术学院,不由地感慨万分。

  10年来,王闯参加了援助阿富汗共和国医院、援助阿富汗科教中心和援助阿富汗国家职业技术学院项目。从2003年承揽第一个项目——贾拉拉巴德公路起,中铁十四局已在阿富汗承建了20余项工程,王闯深知这根“接力棒”的分量!

  阿富汗有句谚语:“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是阿富汗,离天堂最远的地方,是阿富汗。”王闯说:“在阿富汗,最大的难题就是经常会有爆炸事件发生,有的路可能刚修好就炸坏了。真正经历过战争,在战火硝烟里参加建设,我才认识到援建工作是多么神圣。”除了疾病肆虐、恐袭频发等特殊的安全问题,他和同事们还克服了运输线路不畅、当地税务海关等部门手续复杂、免税文件和车辆通行证办理迟缓等各种难题。

  在王闯内心深处,家人是他永远的牵挂。2016年8月份,王闯的母亲身患重病,已经32次住院化疗。每天,在阿富汗时间凌晨3点,国内时间6点半。医生查完房,打上针,王闯得知母亲又平安度过了一个夜晚后,才能够入睡。

  中铁十四局是我国援外领域建设的一支中坚力量。像王闯参建的阿富汗共和国医院,是当地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公立医院,因为是中国援建的,所以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之为“中国医院”。“当地人看见我衣服上的‘CHINA AID’字样就会向我竖起大拇指,这是我最自豪的时刻。”王闯说。(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齐慧 通讯员 李美华)

  中铁北京工程局国际分公司职工刘其永:

  “在海外我们代表的就是中国”

  “喂,您好……好的,我马上到。”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中铁北京工程局国际分公司职工刘其永匆匆赶往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军方监理所在地处理事务。

  随着中铁北京工程局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一批批青年员工纷纷走出国门,“90后”的刘其永就是其中一员,“当得知公司派遣我去孟加拉项目时,我的内心十分激动”。

  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位于孟加拉国中西部,该建设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项目,也是孟加拉政府十大重点项目之一。

  刘其永深知这一项目是中国中铁在海外的“名片工程”,对他而言,能参与这个项目机会难得。“刚来时,项目经理安排我负责全线征地工作,这类工作我之前在国内干过,心里比较有谱。”但令刘其永没想到的是,这一想要大显身手的兴奋劲却被现实浇了冷水。因为孟加拉的土地属于私人所有,征地困难不小。

  愁得几天没睡觉后,刘其永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克服语言关,学习掌握与征地方面有关的英语,加强同当地政府的沟通;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当地百姓的协调,打感情牌。通过刘其永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孟加拉当地群众从刚开始的不配合渐渐转变了态度,很多人还和项目部员工成了朋友。

  在孟加拉,中铁北京工程局团队遇到的困难可谓一个接一个。“从施工生产到衣食住行,每天都有新问题、新挑战,感觉就像在闯关,但没有一个人放弃。既然出了国,我们就代表着中国中铁,更是代表中国!”刘其永说。(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齐慧)

  中国建筑埃及分公司员工玛丽:

  续写中国情缘

  1979年,作为埃及最早一批学汉语的大学生,佳妮来到中国学习深造,自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40多年后,佳妮的女儿玛丽来到中国建筑埃及分公司工作,参与建设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CBD)项目。她们母女与中国的情缘,在埃及被传为佳话。

  佳妮教授是埃及最早一批学习汉语的大学生,也是登上高校讲台执教中文的第一位本土女教师。她求学和执教的艾因夏姆斯大学,是埃及最早开设中文系的大学。执教之余,她还把中国大量文学作品翻译推介到阿拉伯世界,获得过国家汉办授予的汉语教育推广突出贡献奖。

  在家庭的熏陶下,玛丽很小就接触了唐诗宋词,她惊叹世界上竟有这么美的语言。玛丽还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先后4次来到中国,被中国的飞速发展深深震撼,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想法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

  2018年,中国建筑埃及新首都CBD项目开始动工建设,该项目位于首都开罗以东约50公里处,总占地面积约50.5万平方米,包含20个高层建筑单体及配套市政工程。该项目也是中资企业在埃及市场上承接的最大单个项目。

  得知这一消息后,玛丽毫不犹豫地前来应聘并成功入职。来到项目,科学的管理制度、优秀的企业文化、勤劳善良的同事朋友,让玛丽逐渐融入到了这个团队中来。她也渐渐对“为什么中国能够发展得如此好”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

  玛丽的同事哈南是资深前辈,也是中国建筑在埃及发展的“活历史”。中建是哈南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她珍视的事业。哈南说:“非常骄傲在这里度过了我全部美好的年华。”

  佳妮教授常说,她和丈夫对女儿有机会入职中国建筑感到非常高兴;看到玛丽在埃及新首都CBD项目与中国同事亲密相处,并不断取得进步,更是感到无比欣慰。中国建筑的大家庭,温暖了许多像玛丽这样的埃及人。他们在这里作出自己的贡献,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鑫)

  振华重工斯里兰卡合资公司员工帕米卡:

  “一带一路”带来福祉

  “14岁那年,我第一次从历史课上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让斯里兰卡青年帕米卡·贾亚辛格没有想到的是,10多年后,自己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

  2013年,斯里兰卡最大港口——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正式开港,该码头由中国企业控股,所有港机设备,包括12台岸桥和40台场桥全部来自振华重工。作为斯里兰卡迄今已投入运营的最大外商投资项目,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不仅是“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点,同时也见证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由原来纯粹的劳动力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文化输出和管理输出。

  同年,振华重工与斯里兰卡企业集团ACCESS成立合资公司,帕米卡很快成为本土团队的一员。经过培训后,初出茅庐的帕米卡作为一名助理电气工程师,被派往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负责振华重工2台岸桥和1台场桥的售后服务。“这是我第一次面对一大批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初次应对工作挑战,帕米卡难免紧张。“但是,让我非常开心的是,我与振华重工的中国员工一起工作时,发现他们特别热情而且乐于助人,我在那里交了很多朋友!”帕米卡说。

  2015年2月份,帕米卡迎来了工作中更大的挑战。当时,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开港运营不久,十分繁忙。帕米卡的工作是负责12台岸桥和40台场桥故障抢修。“有一次,岸桥吊具的钢丝绳缠绕在了船的舱盖内,这可是个大事故!”帕米卡不好意思地笑笑,“但我和团队同事一起,像抽丝剥茧一般,小心地拆除了安全旁路,将吊具从船上取下。故障排除后,码头用户非常感谢我们的努力。”

  凭借在科伦坡港的优异表现,公司管理层将帕米卡派往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这也是“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帕米卡不仅从头至尾负责团队管理,还担任首席电气工程师。

  “令我感动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当地人民提供许多就业机会。他们中有些人本来很贫穷。当我们完成项目离开瓜达尔时,他们表达了感激之情。那一刻,我觉得‘一带一路’倡议真的为沿线人民带来了福祉。”帕米卡说。(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齐慧)

(责任编辑:刘江)

【展望2020】擘画共建“一带一路”新蓝图

2020-01-06 08:0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