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首批28家业绩增速分化 创业板亟需改革再出发

2019年10月23日 21:5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登陆资本市场的十年间,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整体实现主营业务持续增长。平均收入规模由2009年的3.5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5.19亿元(远高于创业板公司17.9亿元的平均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4.43%。

  市值规模方面,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上市首日的平均市值为49.99亿。截止至2019年9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平均市值增加至133亿,显著高于创业板72亿的平均市值。28家企业中有10家市值在100亿以上,6家市值200亿以上,其中爱尔眼科、乐普医疗市值均在400亿元以上,分别位列创业板市值第4名和第10名,首批28家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

  不过,也应该看到,创业板上市10年来,受宏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更替及自身经营水平等因素影响,首批28家公司业绩增速分化。部分公司扎根创业板成长为影响力大、创新力强的行业龙头,在服务创新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少数公司风险逐步显露。

  举例来看,商誉减值风险逐步释放但仍需持续关注,少数公司在2018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出现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计提大额商誉准备致使业绩亏损;金亚科技因涉嫌财务造假于2015年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因连续三年亏损于2018年暂停上市。但同时也应看到,创业板市场结构性优化、发展质量提升、风险缓释等一系列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累积和壮大。

  创业板公司的高增长特征十分鲜明,2009年至2016年的平均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8.21%,2017年-2018年受经济大环境变化影响,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增速出现有所放缓,2016年至2018年的平均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2.07%,但增长态势依然鲜明,2009年至2016年的平均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1.37%。

  市场亟需改革再出发。

  28家公司作为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一定程度上可看作创业板市场的缩影。回顾28家公司十年成长路径,即映射出创业板支持创新企业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成效,也对创业板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诉求。一是受内外环境多重因素影响,2017年来,首批28家公司业绩承压,信息披露、规范运作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所显现,这与创业板市场乃至A股市场整体趋势一致。二是退市机制有待健全完善,真正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市场生态。三是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打造一批能够引领行业和产业发展、引导科技创新方向的龙头企业。创业板新兴企业占比73%、市值一百亿元以下的企业占比87%、民营企业占比86%,龙头和大盘蓝筹企业偏少偏弱,具有“创新、中小、民营”特征的创业板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

  从上述28家公司发展情况中,可以看出创业板十年来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尤其在支持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筛选和沉淀出一批优秀企业,受到市场高度认可。同时,创业板当前面临着制度包容性不够、龙头企业相对不足、业绩承压分化等问题,亟需通过改革创新予以解决。

  新闻多一点:

  聚焦新经济和科技创新 并购重组回归产业本源

  十年风雨兼程,创业板公司家数已从28家增加到773家,总市值达5.68万亿元,集聚了一批具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公司,在支持双创企业群体、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升级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

  创业板为我国创业型、高科技产业的融资开辟了路径,在引导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层面具有前瞻性和重要指向意义。

  10年来,创业板坚持“成长”和“严格”并重。一方面,创业板将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周期纳入考量,在上市要求、资本规模及业绩层面要求相对宽松;而另一方面,创业板又以相对严格的监管条件保护投资者,为投资者甄别真正的“成长性”企业,从而有效地推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创业板经过十年的发展,通过有效运用并购重组工具实现了产业整合与结构优化,拓展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企业得以快速成长,竞争力日益提升,成为盘活存量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创新战略、突破成长瓶颈的重要市场,为支持国民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温济聪)

(责任编辑:冯虎)

首批28家业绩增速分化 创业板亟需改革再出发

2019-10-23 21:5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