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国家发改委回应中国经济“严重放缓”、中欧班列“返程空箱”等不实报道

2019年10月22日 06:36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尽管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运行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优势不断显现,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发展动力日益增强,发展信心更加坚定,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21日举行发布会,回应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热点话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袁达表示,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运行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中国经济也必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经济“严重放缓”站不住脚

  近期个别外媒对中国经济数据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放缓”。对此,袁达表示,上述报道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站不住脚的。

  对于外媒提及的相关数据,袁达表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超5亿人次;10月1日当天,全国铁路客运量达到1713万人次,刷新了国庆假期单日客运量历史纪录。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4%,其中工业、服务业用电量分别增长3%、8.7%;货运量增长5.9%,其中铁路货运量增长6.1%。

  “这些实物量指标是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反映,完全能够支撑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的判断。”袁达说,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这个速度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快的。在国内外困难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既实现了“稳”,又取得了“进”,非常不容易。

  “需要指出的是,三季度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发展质量仍在持续提升。”袁达举例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4%、8.7%,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已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只要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发展质量效益提高,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袁达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优势不断显现,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发展动力日益增强,发展信心更加坚定,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运行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保障猪肉供应

  9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对此,袁达表示,其原因仍为结构性的,在非洲猪瘟疫情等影响下,猪肉供应偏紧,导致猪肉及其替代品价格明显上涨。

  “9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69.3%,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鸡蛋价格同比上涨9.4%至18.8%,合计对CPI涨幅的贡献近70%。如果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来看,年初以来涨幅呈逐步回落态势。”袁达说。

  保持物价特别是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袁达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在增强供应能力、开展储备调节、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下大力气。

  在增强供应能力上,重点将支持生猪养殖能力建设。袁达表示,9月份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通知,2020年拟先行选择100个生猪存栏量10万头以上的非畜牧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同时对2020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户)和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户)异地重建等给予适当补助;近期,拟先行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亿元,对符合条件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猪场给予补助。

  在开展储备调节方面,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于9月中下旬组织实施了三次共计3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一些地方也陆续投放地方储备冻猪肉,有效稳定了市场情绪,促进了猪肉供应的基本稳定。在保障基本民生上,今年以来,各地已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55亿元。

  袁达透露,明年将继续安排中央投资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并对符合条件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猪场给予补助;指导各地认真执行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同时根据需要及时采取相应调控措施。

  中欧班列质量显著提升

  针对网上有关“中欧班列返程空箱”的声音,袁达表示,中欧班列开行5年多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致力打造互联互通的重要平台,不断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谋划务实举措,积极推动中欧班列健康有序发展。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欧班列已从初期培育走向成熟壮大、从纷争无序走向竞争合作,成为沿线国家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载体。”袁达表示,中欧班列发展在“开行规模持续扩大”“开行质量显著提升”“业务范围不断拓展”3个方面成效突出——

  在开行规模上,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欧班列的开行规模实现了年均133%的增长,累计开行1.82万列,运送货物近157万标箱,联通亚欧大陆110多个城市,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洲全境。其中,2018年,中欧班列开行6363列,提前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

  在开行质量上,返程空箱状况明显改善,综合重箱率达92%,开行质量提升显著。其中,去程班列基本都是重箱,回程班列从无到有,去年达到“去三回二”,今年实现了“去一回一”,重箱率也超过了80%。不仅如此,中欧班列的运营安全环境显著好转,去年成功打掉多个盗窃团伙,班列平均查验率和通关时间下降了50%。

  值得一提的是,中欧班列的业务范围正不断拓展,运输货物品类从原来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扩大到了服装、机电、粮食、酒类、木材等,整车进出口成为新的增长点。中欧班列运邮实现常态化,“门到门”运输、“班列超市”以及特种运输等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行业创新力显著增强。

  我国对外资吸引力不减

  今年以来,一些国内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规避风险,加速将产能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对此,袁达表示,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对外资吸引力依然不减。一些企业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选择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属于正常的市场现象。

  “应当看到,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发展完善,产业链配套齐备完整,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经济发展向好、产业持续升级的趋势没有改变。同时,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外资准入,大力推动减税降费,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优化、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袁达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日均新登记企业达1.9万户;前三季度,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万多家,实际使用外资68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

  袁达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的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设厂经营或开展投资合作,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企业在综合权衡各方面条件后,到中国投资兴业,在中国扎根发展。”袁达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