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岛礁观天人 海南省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孙立

2019年09月06日 08:59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郭静原

  海南省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孙立——

  岛礁观天人

孙立在调试永兴岛上的观测设备。经济日报 记者 郭静原摄

  “住一日是天堂,住一周是人间,住一月是地狱。”有人曾如此形容祖国最南端——三沙的艰苦条件。然而,总有一群“观天人”年复一年地坚守在三沙岛礁上,他们基本摸清了天的脾性,每日每时,风有多猛,浪有多高,雨有多大,云有多密,都了如指掌,测定得准确无误。

  海南省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孙立,就是这群“观天人”中的一员。34岁的他驻守三沙10年,与艰苦孤寂相伴,用行动诠释着“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2019年6月份,孙立获得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上岛:身与心的考验

  高温暴晒、年均日照近3000小时,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下,只有忍受和适应;从阳光明媚到雨骤风狂,就在一瞬间,且台风多发;常年吃不到新鲜蔬菜,饮用水全靠补给……在2016年底未通航前,从海南文昌市清澜港出发,乘坐补给船“琼沙三号”经过近17个小时的海上颠簸,才能抵达330公里外的西沙永兴岛。

  1957年,一群气象人开始活跃在这片岛礁上,气象台站入驻此地,成为三沙市气象局前身。

  对大多数人而言,三沙有着太多未知和冒险。“我父亲也是一名气象人,曾在这里从事高空气象探测工作,我出生时他正好在岛上驻守,没有机会下岛看我。”可冥冥之中,循着父亲奋斗过的轨迹,孙立毅然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小时候住的大院里好多叔叔都去过三沙观测气象,听他们讲在岛上艰苦的条件下还能苦中作乐,我也一早萌生了对气象、对三沙的好奇和兴趣。”

  2009年大学一毕业,孙立被分配到三沙市气象局工作,从事地面气象测报,“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一半紧张、一半激动,终于要亲眼见证大家口中的那个‘三沙’了”。

  想象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上岛后需要面对的不是坦途,而是历练。三沙有“四高”——高温、高盐、高湿、高日照。孙立与同事常常被晒得皮肤红肿甚至起泡,去室外检修设备一圈回来,能被晒掉一层皮。“除了暴晒,空气湿得能捏出水来,驻岛没几年,风湿骨病就找上了门。”现在,即便在大太阳天里,孙立也要戴着厚厚的护膝。

  这样的日常考验渐渐变得稀松平常,可挑战仍层出不穷。2011年6月份,孙立被派驻到更远的珊瑚岛。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乘船去珊瑚岛时的“煎熬”:当时没有预约乘船,那天刚好碰上一条小渔船去珊瑚岛,就赶紧上船随行了,否则下一船还不知要等多久。渔船上萦绕着浓烈的鱼腥味,胃也跟着海浪一起翻滚,吐累了睡、睡醒了接着吐,孙立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

  这只是刚开了个头。“岛上年代久远的土砖房没有门,雨稍大一点屋里就会灌进风和雨,没想到珊瑚岛气象站的条件比永兴岛还要艰苦。”令孙立印象深刻的是岛上的物资补给困难,有时一个月只有一两趟船经过,最常吃的蔬菜就是容易保存的土豆和包菜。

  孙立和另外两名观测员分三班监测气象,天气越恶劣,越要往外冲,为的是保护好观测仪器、采集一手观测数据。等到下一批同事换班,孙立已在珊瑚岛上驻守了近4个月。

  然而,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都没把孙立“吓跑”。“气象观测数据是准确预报天气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一刻也不能中断。”这10年,从西沙到南沙,有人值守的岛礁,孙立几乎“守”了个遍。在他看来,最初做地面观测员的那几年,纵然多是累和苦,却也给自己今后的预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执守:输与赢的交锋

  由于常年驻岛,生活中的孙立似乎总是那个缺席的人。母亲做手术全家人只有他没到场;最好的朋友家里出了变故他没能帮上忙;恋爱被分手,因为两人相聚时间实在太少……“与时间打架,永远是输家。”孙立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

  然而,作为守护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气象人,他却总是赢家——及时准确的预报服务,一次次赢得与气象灾害的赛跑、赢得人民满意的好口碑。

  2016年的一天,正在值班的孙立发现雷达图上一条醒目的月牙状回波,从海南岛方向汹汹而来。他意识到,原本风和日丽的三沙海域很快会出现“杀伤性”狂风暴雨。赶紧向有关部门报告,提前发出预警,想尽办法通知海上船只……在与时间赛跑中,附近海域所有船只都收到了提示信息,顺利回港。

  “我们刚靠港就狂风大作,我第一次意识到,天气预报能救命!”那天乘船在海上采集样本的环境科研人员吴其珍至今仍心有余悸:如果翻了船,不仅辛苦采集的海水样本毁于一旦,船上十几名科研人员也可能生死未卜。

  变幻莫测的天气,暴雨、大风等致命灾害,严重威胁着往来船只的安全。台风是南海最常见的不速之客,“芭玛”“蝴蝶”“贝碧嘉”……还有一些连名字都没有的台风胚胎,哪个都不让人省心。所以,防御的先手棋布设得到不到位,要看天气预报准不准、快不快。“台风天是我们最紧张的时候。”孙立说。

  气象人的“紧张”,换来的是灾害面前百姓的安然。如今,我国台风预报水平已领跑全球,每次台风登陆前,三沙有关部门都会依据孙立和同事们提供的预报,早早筑起“防御工事”,因台风出现的伤亡,现在越来越少。

  长此以往,这种天气预报幕后的贴心与细致,让孙立收获了不少特别的“朋友”。

  南沙渔民林圣雄就是其中的一位。每次出海前,他一定会给孙立打电话,确认天气平稳后,才敢放心开船。“报得很准!虽然我从没见过他,却百分之百信任他。”在老林心里,自己与孙立是“电话之交”,更是“生死之交”。

  “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把未知的灾害性天气及时准确预报出来,传递给需要的人,奋力守住海上生命航线。”孙立坚信,这是自己作为气象人的使命与责任。为此,他将继续坚守下去。

  锤炼:摸清天气脾性

  从843型雷达到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从纯人工观测到现在14个站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结合,从简陋土房和木屋到舒适的办公楼、整洁的宿舍楼,从缺肉少菜到有完备的冷藏室……几十年来,三沙气象台站的变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环境在变,气象人勤于思考、坚持创新的精神不会变。“永兴岛的降水不像内陆多受地形影响,预报降水有时比台风还要难。”孙立深知,这与南海特殊的地理位置、科研领域尚存诸多空白不无关联。

  这些“空白”,激发着孙立的斗志。他翻遍南海所有历史观测资料,归纳分析南海气候特征,积累总结预报特殊天气的经验……凭着优异的预报水平,孙立连续多年获评“全省优秀预报员”。

  创新,还体现在对预报方式与内容、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不断探索。孙立告诉记者,随着三沙海洋气象电台的开通,在往来南海的数千艘船只上,常年与风浪为伴的渔民、船长们,只要有一台收音机,即可收到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不分国籍与地域。如今,这一服务的覆盖半径已达1000海里。

  年复一年,孙立和同事们走访作业船只问需求,不断优化天气预报;一点点突破“最后一公里”,把预警信息传遍渔场、港口、岛礁;开设微信公众号科普知识,把防灾减灾意识播种到更多人心里;建立南海区域长期气候观测模式,帮助人们科学认识大气海洋状态,准确把握海洋天气气候演变规律,为国家和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如今,孙立还时时念着自己的“小目标”。“在专业知识方面继续深造,在业务能力上继续打磨,出现新的知识马上去学习。”孙立说,他每年都会定下小目标,按照这些小目标,一步一步扎实向前,不断提升自己。

  “做气象人,准确预报天气,是本分。老百姓有期盼,我们就要全力以赴。”孙立说,自己只是全国11万多气象人中的一员。在高山、荒漠、海岛,还有很多人默默坚守,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是大家共同的初心与追求。“哪里需要我,我就愿意去哪里发光散热。微光聚在一起,才是光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郭静原)

(责任编辑:单晓冰)

岛礁观天人 海南省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孙立

2019-09-06 08:59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