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绘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2019年08月21日 22: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你们想要的京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绿色打底,一城山水半城园;人文润色,古风古韵满京城。”这是“老北京”心底的呼唤。

  曾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古都染上了大城市病,往日的淡然与宁静被打破。北京人失去了乡愁,就如歌词中唱的:“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计算着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两年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发布,这个“新总规”让北京人有了企盼。在新版总规图上,横贯东西南北的十字线围绕城市核心区展开。今年7月底,记者来到东西线的两端(西端门头沟,东端城市副中心)和城市核心区采访发现,一个新北京、一个绿色生态北京、一个回归自然的北京正在重生,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寻到了采菊东篱的意境。

  水清岸绿的龙泉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徐红摄

  从“京西矿区”到生态涵养区

  顺着长安街西行,就到了位于西端的门头沟区。门头沟是北京唯一的纯山区,山地面积占到了98.5%。曾经,这里是著名的西部矿区,数百年持续不断地挖煤采矿,对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水质造成极大威胁,而山体植被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环境受到极大影响。

  记者站在位于门头沟区永定河山峡段出山口处,一个叫龙泉湾的地方,眼前出现一片开阔的水域,一幅水清岸绿的景象。

  “未来这里是京西生态涵养区,北京的大氧吧。”门头沟区水务局副局长王巍介绍说,为守好京西生态屏障,近年来,门头沟区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治水工作。用王巍的话说,从“上山、入村、下河”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化治理。全区86条小流域中,已有50条通过污水、垃圾、厕所、河道、面源污染五同步的治理,实现清水出沟入河;生态修复永定河近50公里,形成了“一湖、一湾、五水联动”的特色水环境景观格局。

  今年,随着引黄工程的实施,北京市将黄河水引入永定河。“3月,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与首都的母亲河永定河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牵手,门头沟境内的102公里河段全线通流。”王巍有些激动,结束了永定河已经40年断流的历史,水质达到3—2类。

  按照新版北京市总体规划方案,下一步门头沟区将对区内永定河82公里的河道及区内最大的支流清水河28公里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为永定河常年不断流奠定基础,继而使永定河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

  从2007年到2018年间,门头沟区共计治理了55个废弃矿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徐 红摄

  门头沟生态环境的改变离不开矿区的治理。记者又来到京西古道景区入口处看到,附近山体被采石场大块大块切割下来后,留下的赤裸岩石正在被修复,但仍然难以与周边景色相融,裸露着斑驳。

  多年前,京西古道旁曾分布着250多个大小煤矿、上百个采石场。据当地人介绍,前些年,这条古道上撒落的尽是黑煤沫,道路两旁一堆一堆的煤矸石,赶上下雨天,古道上和小河里流的水都是黑不溜秋的,连门头沟飞出的鸟都是黑的。

  “煤炭、石灰、水泥,这‘黑、白、灰’三大产业曾是地区经济支柱。如今,改变门头沟很多居民生活轨迹的当数矿场的关闭。”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门头沟分局地质环境与矿产资源科王凯告诉记者,门头沟区是从2007年开始实施废弃矿山治理,到2018年的11年间,共计治理了55个废弃矿山。京西古道所在的水峪嘴村治理项目2017年开始实施,对3块裸露岩壁的治理,初步尝试采用打礼、挂网、高次团粒喷播技术,就是在裸露的岩壁上喷播种子,并把根扎在岩壁里,再慢慢长成苗木。王凯指着面前几百米高的山体说,“你们看,裸露的地方变青变绿的就是治理后长出的草和灌木。”

  记者手里有这样一份数据报告:1998年—2018年,门头沟区关闭矿山437个。2007年—2018年投资22891万元,完成了55个治理区752.11公顷的废弃矿山治理。2019年至2020年计划对26个治理区开展治理。

  如今,门头沟区告别“黑白灰”,告别矿区时代,退出传统采掘业,走上了宜居宜游的绿色发展道路。从以前“家有半碗粥,不来门头沟”,到如今成为北京楼市“黑马”,十年房价翻了10倍,门头沟大变样,一个风景秀丽,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浓厚的新门头沟正向我们走来。

  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实施,赋予了门头沟区三大功能:“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门头沟,未来大有希望,也将成为首都西部的绿色屏障。

  在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静静流动的湖水中,时而可见悠闲自在的绿头鸭游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徐红摄

  从“水泥丛林”到“城市森林”

  “皇城根儿下四九城”,是北京这座3000年古城的精华所在,其中,北京核心区的什刹海地区京味更浓,守着皇宫、古刹、园林、白塔,住在这儿,老北京人倍儿有荣光。

  在什刹海,荷塘泛舟是一代代北京青年的记忆,提笼架鸟哼唱着京剧,那是京城老爷子们的乐事,还有跳皮筋儿的北京小妞儿、端碗炸酱面蹲院门口边吃边聊天儿的小伙子、拿着蒲扇坐在树荫儿下,操着京腔京味儿下棋的大爷们……那份惬意的老北京生活,等您来了坐上人力车走上一圈,就能感受到。

  小鸭们不请自来,到什刹海安家落户,这得益于北京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徐 红摄

  总面积近150公顷的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胡同纵横交错,四合院居民连片,是老北京市井文化和老北京民俗生活最丰富的地方。什刹海充满了北京人的回忆。

  什刹海,位于北京西城区东北部、处于大运河文化带和中轴线申遗交汇点,是北京新总规打造文化精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年均人流量达4000万人次左右。

  “过去,什刹海地区酒吧比较多,环境秩序比较脏乱,尤其是嘈杂的噪音污染,以及环湖路上多年形成的一个个堵点,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烦心事、闹心事。”什刹海街道工委书记海峰表示,近两年,结合“街乡吹哨,部门报道”工作机制的推进,我们对环湖168家酒吧和商户进行了集中整治,打通了环湖邻水步道上的7个堵点,集中整治了黑摩的、黑大巴、吧托、无照经营、贩卖经营等秩序类乱象。还湖于民,还绿于民。

  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域组成。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建设完成的西海湿地公园,这是北京核心区内唯一一处城市湿地。

  从东南角什刹海入水闸口进入,漫步在1450米的环湖步道上,一股清风佛面,知了在耳畔轻言,三五成群的绿头鸭在菖蒲、芦苇、茨菇、菱角、荷花等多种水生植物中间缓慢地游动,湖边绿地上盛开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默默地陪伴着身旁的油松、垂柳、海棠、山桃、山杏、丁香等大树。此时,已近中午时分,朴野自然的湿地风光,消除了酷暑的燥热,园子里游人寥寥,诗和远方近在咫尺。

  “我们家就住在前面的板桥二条胡同,每天早晚都到这儿遛湾,我们住在这里感觉特别的幸福。”67岁的陈素环大姐说,要是上午八九点钟来,这里人特别多,都走不动。晚上吃完晚饭,来乘凉的人也特别多。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休闲场所,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大自然。

  “西海是一处开放性的湿地公园,大大小小的出口多达30个。”西海湿地公园园长李慧告诉记者,在湿地景观中,融入了运河文化、诗文荟萃、湿地文化,特别是恢复了本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营造了2万平米的水生植物区,仅荷花品种就多达30种。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营建了鸟类栖息的环境,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西海湿地公园的打造是北京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大半个世纪的时光流转和经济社会发展,曾经青砖灰瓦、秩序井然的宁静北京被喧嚣打破,大城市病蔓延开来,居住在北京的市民有些喘不过气,老北京们失去了乡愁。也不知道小动物们躲到哪里安家?

  盛夏,西海湿地公园荷花盛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徐 红 摄

  西海亮了,西城也亮了。“为助力首都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2017年,西城区在核心区率先启动‘城市森林’建设。”西城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副主任徐建介绍说,利用城市闲置地,西城区建成了广阳谷、新街口、城隍庙等4处5.7公顷的“城市森林”,打造出核心区以城市森林为特色的示范型绿地,为市民提供了真正亲近森林、感受自然野趣的场所。截至目前,西城区已拥有6处“城市森林”,面积达7.18公顷。

  同时,西城区抓住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有利契机,结合街区整理计划,利用零散地块、闲置地、边角地和拆违后的空地,优先为市民打造舒适的绿色休闲空间,建设出一大批带有区域特色的口袋公园。近三年,全区共新建口袋公园54处9.59公顷、微绿地127处7.96公顷,附属绿地1.85公顷,合计新增城市绿地19.4公顷,提高了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增添的绿色生态之基。

  从“城市绿心”到“生态城市”

  “围观!北京副中心建筑群美如仙境”近日,一幅“绿色打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全景照片在朋友圈疯传。7月底,记者来到北京东部通州区,到实地探访。

  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对面有座小山,记者从山的南面沿缓坡而上。山上种植有36.5公顷2600多棵林木,称之为“千年守望林”。为什么叫千年守望林?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大伟回答说,“我们要建千年城市,建这个千年守望林也表达了我们要建千年城市的决心。”

  山坡最高处建有文昌轩,在此可以远眺,北望行政办公区全貌,南眺北运河。千年守望林堆筑的地形缓坡与西面成片的绿植相呼应,右侧与东面加宽的绿化带相连接,四面延展合围,形成了办公区的“森林城墙”,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相呼应,呈现了一幅“林水相融”的唯美画卷,比圈中好友转发的那张美景照片更有气势、更壮观。

  站在千年守望林的山坡上,南眺北运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徐 红摄

  除了生态美景,这里还有乡愁。山坡上成片栽植的2600多棵绿化树种中,30余棵高大的国槐、榆树、香椿树、臭椿树十分醒目。千年守望林总设计师夏成钢告诉记者,“它们都来自为副中心建设而拆迁的周边村庄,每颗树背后都有一段百年故事,老树凝聚着村里人的乡愁,树的主人也经常会来这里坐一坐,看一看。这些沧桑老树见证了通州的过去,如今它们将站在这里继续守望,见证通州未来的发展,见证“千年之城”的诞生。

  探访发现,整个副中心做足了“绿”的文章,正努力让副中心成为一座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一2035年)》明确提出,要在城市副中心建城市绿心,规划建设面积11.2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比3个颐和园的面积还要大,是1.5倍左右的奥森公园。”北投集团绿心项目部负责人魏国说,“城市绿心”即城市的“绿色心脏”,今年“城市绿心”将增绿7000亩,初具雏形。到2020年底全部建成后,一座拥有“万亩城市森林、百万乔灌树木、百种乡土植物、四季景观大道”的城市森林将在此拔地而起。

  城市绿心未来将形成怎样的美景?魏国描绘了一幅蓝图——“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的丰富景致,将让这里成为城市副中心最具特色的一处“有生命的地标”。首次提出的生态保育核心区,是城市绿心生态效益最好、绿化量最足、离自然最近的区域,将成为刺猬、喜鹊、绿头鸭等野生小动物栖息的天堂。而绿心引入的海绵绿地建设模式,通过6大措施系统,将满足50年一遇的雨水不外排,100%回收利用,蓄水能量将达到105万立方米。将通过雨水花园、景观湖、运河故道、植草沟和道路联通管涵来完成雨水的传输和汇集。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从中心城区疏解过来的市民,安心在副中心扎根,而不是往来奔波带来潮汐交通的压力。所以,副中心庞大的绿心之内,还将配建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市民活动中心。

  其实对于众多生活在京城的市民而言,无论是东西城这样的城市核心区,还是东部的通州、西部的门头沟,以及南北线上的外环地带,都在努力通过“留白增绿”大大增强城市“绿肺”功能,给广大市民释放更多的绿色新空间。

  “实际上,北京在建国初期时,还是缺林少绿的。”据高大伟介绍,当时林木覆盖率只有1.3%,现在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3.5%。

  从森林湿地公园到城市森林,从城市休闲公园到口袋公园,老百姓身边的绿地越来越多。北京城市公园500米服务半径去年年底已经达到了80%,今年通过疏解整治,留白增绿,可以达到83%。到2022年,北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可以达到16.65平方米,老百姓将拥有更多的绿色获得感。

  北京未来将是天更蓝,水更清,山林更绿的生态之城。“所以你们看,在咱们的千年守望林里,静下心来往这一坐,看到美景是一方面,还能听到鸟语花香。未来的北京城,坐在家里就可以处处听到鸟语花香,这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高大伟表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徐红)

(责任编辑:冯虎)

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绘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2019-08-21 22: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