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两份报纸传佳讯 一次会议启新程——来自陕西省子长县的报道

2019年08月10日 10:3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说,“有人说,陕北这个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为何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据党史专家介绍,自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江西苏区进行长征以来,先后有数次准备建立新根据地的落脚点,却都因为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和时局变化而未果。

  新的根据地设在哪里?正当这个问题迫在眉睫时,两份刊登着陕北红军活动消息的报纸让党中央领导人眼前一亮。

  1935年8月出版的《大公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陕北军事形势转变 刘子丹徐海东有合股势》的消息。《西京日报》则刊登了一则“蒋令五省各部队围剿陕北共匪”的消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展板上,记者看到了当年这两份报纸的影印版。

  当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红一和红三军团团以上干部大会,宣布到陕北去与刘志丹(即刘子丹)的红军会合。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抵达陕北吴起镇,在这块交通偏僻、人烟稀少的土地上迅速“落地生根”。

  据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毕远佞教授介绍,到达陕北后,为了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中央红军没有休整就进行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随后他们又与红十五军团并肩作战,在富县直罗镇歼敌一个师一个团,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同时,及时纠正了当时苏区的错误肃反,使西北根据地转危为安。

  此时,初步摆脱困境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以富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

  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成为时局的重大转折。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提出,党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8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陕西省子长县的瓦窑堡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馆长徐宏伟说,“大家眼前这5孔窑洞,原先是张闻天的旧居,中间的窑洞就是瓦窑堡会议的会址”。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党的策略路线和军事战略问题,批判纠正了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和《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徐宏伟说,“瓦窑堡不仅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发祥地,还是中央红军抗日东征的出发地。”

  “瓦窑堡会议提出将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大调整。”毕远佞说,“根据地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党的土地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文化政策随之迅速调整,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此后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和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思想上和组织上走向成熟,迅速在陕北扎下根来。也正因为如此,陕北才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新的革命的出发点。”毕远佞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陆 敏)

(责任编辑:孙丹)

两份报纸传佳讯 一次会议启新程——来自陕西省子长县的报道

2019-08-10 10:3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