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郑志刚:以更加积极包容的心态应对数字经济的挑战

2019年06月27日 13:3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今年6月10日,联合国发布全球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纲领性报告——《数字相互依存的时代——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报告》。报告指出,数字时代全球的机遇大于风险,对数字经济的担忧会遏制全球创新,智慧的治理才会激发新的机遇。

  大量的历史和文学作品曾经广泛记载,当现代集约化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代替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社会带给老一代农民的种种不适和情绪抵触。

  历史和文学作品同样记载,尽管工业革命兴起带来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然而,人们对其相伴而来的工人失业和环境污染的批评,有时甚至波及工业革命的价值本身。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不时听到这些不绝如缕的批评之声。

  应该说每一次重大社会科技变革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从阿帕网于1969年在美国的诞生,互联网在我们身边不知不觉走过50个春秋。如今,一个新的重大社会科技变革扑面而来。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数字经济。

  概括而言,数字经济带给人类社会如下的挑战。其一,一方面是每个人在无处不在的数字信息网络中,近似赤裸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几无隐私保留,私人空间变得越来越仄憋。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带来了消费的升级和每个人生活工作极大的便捷,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品尝百年老店的美味佳肴,通过互联网,“一戳了之”,很多名厨变成了我们的私人厨师,很多公共空间重新“变回”了我们的私人空间。

  其二,一方面是传统实体经济劳动力替代导致的大量实体店的关闭和雇员下岗,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互联网虚拟世界,让很多人居家办公,成为徽商和网店的老板。

  其三,一方面我们越来越严重地依赖手机等有限的电子产品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却可以越来越远离以往不可须臾离开的钱包、钥匙等必需品,以及电视报纸等传统信息和娱乐源,使我们每个人变得更加轻松地面对生活的压力,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们看到,数字经济带给我们的这些焦虑和困惑何尝不是从刀耕火种步入现代农业社会的农民和面对工业革命冲击失业的工人所曾经同样感同身受的。当下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比我们的祖先以更加包容,更加乐观,和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今天数字经济可能带给我们的挑战。正如马云先生在这次发布会上指出,数字时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最大风险是错失机会的风险。他说,“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地制定政策和法规。一个成年人不能穿孩童时期的鞋子,它们会限制你的成长和潜力”。

  那么,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个人隐私的保护和工作生活的便捷二者之间的平衡呢?对于这一数字经济时代人类面临的庄严和紧迫的议题,无疑需要各国政府的参与。国际社会需要在如何规范数字经济时代有关个人行为数字的采集,分享和保护达成共识。这就如同核能的发明一方面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成为杀人的武器,但另一方面它同样可以用来发电,成为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各国达成的防止核扩散的公约将一定程度阻止核能成为杀人的武器,同时鼓励核能的和平利用。因此,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如何在保护隐私和尊重人权的前提下实现数字共享由此变得十分重要。

  与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相适应,上述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加强各国学者的交流和合作。围绕如何利用数字经济改善人类福祉,以及如何来避免数字经济对人的隐私可能带来的伤害等问题,各国学者应该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开展充分的探讨和交流。而数字合作本身可以成为信任的源泉。有助于让各个利益方在特定事项上形成开展合作的习惯。如围绕如何制定标准和保持互通性、如何化解数字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和社会危害、以及数字技术协同应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不同利益方在展开充分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信任。

  对于经济学界,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事实上向在座的各位经济学者同样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研究问题。例如,在数字经济时代,对于占有信息的个人,我们应该如何界定数字的产权边界,并提供相应的私人产权保护?如何利用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在产权保护和造福社会之间进行很好的平衡?这里既涉及对传统产权理论的挑战,又涉及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的创新。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还有待于未来我们一道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但无论政府的合作,还是学者的交流,甚至经济学家的研究,我们无疑需要拿出更加开放包容和积极的心态来开展相关活动。毕竟,类似数字经济等重大社会科技变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人类社会经历的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 郑志刚)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