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吕舟:文化交流融合带来创造性思维

2019年05月15日 22:3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5日讯 (记者 李丹)在“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化交流、融合会带来创造性思维,带来可持续发展。”他结合自己的专业——建筑学做了解释。

  文化的交流融合所带来的创新,在建筑上的体现非常明显。吕舟表示,中国传入的木结构建筑和日本原有的木结构建筑形态之间有明显差别,日本匠人在接受了中国建筑的形态后,很快融合他们的形式,融合他们的材料、气候特点等,形成了日本建筑的独特面貌。这种独特面貌,既融合了中国唐宋时期的建筑形式,又有自己的创举。这种建筑形式在19世纪传入欧洲,变成了东方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这说明,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融合、发展、创新。”吕舟表示,“文化不仅要保护,还要不断创新。在亚洲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交流和对话促进了创新。”

  在生活方式上,文化的交流互鉴则带来了更强大的力量,甚至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吕舟认为,丝绸之路上有两个重要产品:瓷器和丝绸。随着瓷器和丝绸的传播,丝路沿线形成了大量陶瓷作坊,带动了这些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这说明文化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丝绸特别是瓷器,也改变了世界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的贡献。另一方面,在汉唐之后,坐式家具传入中国,也改变了中国的生活方式。从14世纪到17世纪,中国的家具形式融合了本土的审美、材料和工艺,达到了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完美程度,达到中国古代工艺水平的顶峰。这就是明式家具。“这种文化交流、融合会带来创造性思维,带来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亚洲文化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出发点。”吕舟说。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