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深刻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意蕴

2018年12月27日 07:28   来源: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理论意蕴之深刻、意义之深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其一,从发展成就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有不少西方人和西方理论不断唱衰中国,但现实却是中国一直高歌猛进、风景独好。40年来,中国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从经济总量比较,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和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其二,从制度变革看,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上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作为一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曾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但实践证明,“华盛顿共识”在转型国家遭到了失败,而根本不符合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标准处方的中国改革发展理论却开创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的经验更促使人们对发展和转型理论进行反思。

  其三,从发展路径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突破了西方发展理论与道路。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把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等同于西方化,他们把人类各民族的发展预设为只有一条道路。而中国的崛起,无疑对西方世界提出了新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指导,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强国之路、富民之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在认识经济发展规律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比如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这些方法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得以运用,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观点。比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大胆地试、大胆地创,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等等。

  其四,从文明类型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生机勃勃。中国古人早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里的“新”即创新、推陈出新之意,说的就是必须求发展、求进步,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又进一步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其五,从社会性质看,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资本主义凭借其先发优势,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改良,依然在不少领域占据领先位置。但其自身一直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让人们不得不反思这种社会制度的弊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0年来的改革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以上五个特征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不一般的深度和广度,影响极为广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郭万超)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见证改革开放 致敬中国精神    2018年12月27日
  • ·投身复兴伟业 谱写奋斗赞歌    2018年12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