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坚守一线16载 中远海运巧念“援藏经”

2018年12月03日 13:4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日讯(记者王轶辰)洛隆和类乌齐是西藏昌都市下辖的两个县城,距离北京的直线距离数千公里,即使从昌都市乘汽车出发也要翻越海拔4千多米的高山垭口,花费数个小时才能到达。然而在这样两个偏远的地方,若要提起总部远在上海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以下简称中远海运),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洛隆县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生产的各类糌粑制品 本报记者 王轶辰摄

  在这片土地上,大到公路、桥梁、水渠、安居工程,小到工厂、学校、自来水厂、社会福利院,随处都能见到中远海运的烙印。中远海运自2002年开始对口支援西藏昌都洛隆县,2016年开始新增对口支援西藏昌都类乌齐县,16年来始终把援藏工作作为公司的重要政治责任,持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先后选派了9批18名干部,投入援藏资金1.962亿元,实施项目111项,惠及洛隆和类乌齐两县近10万多农牧民群众,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积极贡献。

  “受援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家底薄、财力弱,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这既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是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工作和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重要原因。”中远海运扶贫办主任张进说,根据这种实际状况,中远海运将援助重点放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力夯实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必备的物质基础,积极提高和改善干部群众工作和生产生活条件。

  入住中远海运援建的洛隆硕督新村的藏族群众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本报记者 王轶辰

  中远海运援建的类乌齐协塘新村 本报记者 王轶辰摄

  从昌都市通往类乌齐县的道路曲折难行 本报记者 王轶辰摄

  中远海运援建的洛隆马利镇第二小学 本报记者 王轶辰摄

  中远海运援建的洛隆硕督新村 本报记者 王轶辰摄

  走进洛隆县硕督新村,一排排整齐大方的藏式二层小楼映入记者眼帘,因为新村的修建,很多藏族群众得以走出了几辈人生活的大山,从伸手不见五指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16年来,中远海运先后在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中,总计投入4840万元,努力破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窘境,先后建成了洛隆县康沙新村、加日扎新村、硕督新村,让广大边远山区住房困难群众住上了安全舒适、环境优美的新居。2016年以来,先后完成洛隆县硕督、康沙、八里和类乌齐县协塘、卡玛多五个搬迁安置点建设,为当地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与此同时,中远海运还着力改善当地干部职工居住条件和办公设施,解决干部群众饮用水问题,改善城乡交通运输状况加强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

  “输血”更要“造血”,唯有培育“造血”能力,才能解决受援地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洛隆县城西侧两公里的扶贫产业园内,洛隆县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的董事长泽仁顿珠正在忙着计划明年的扩产任务。他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经营糌粑制品,去年产值500万元,净利润170万元。公司以高于市场价0.6元每斤的价格与1000余户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帮助每户年均增收800多元。公司的业务还在快速扩张,明年的营业额最少达到三千万元,将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增收。”

  如果没有中远海运的支持,就不会有现在的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洛隆县地处藏东横断山脉腹地,沟壑纵横、山高谷深,地理位置偏、资源禀赋差,半农半牧、以农为主,在青稞种植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通过深入调研,集团确定了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的援助思路,决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产业发展上给予重点扶持,于2008年投资200万元援建了糌粑加工厂,购进先进设备7套,着眼于帮助洛隆发展、做大特色产业。”张进说。

  10年过后,中远海运当年援建的洛隆糌粑加工厂如今已经发展成长为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是西藏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自治区3A企业,拥有西藏自治区著名商标,并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7年8月,该公司与西藏航空签订了机上食品采购协议,公司生产的糌粑饼干从此登上“西藏航空”,标志着公司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2017年公司是洛隆县纳税第一大户,直接带动1000多个青稞种植户增收45万元,实现了援助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在生产环节“造血”的同时,中远海运还在交易市场上大作文章,投资930万元先后在洛隆县建成了两个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首次建立了宽敞、干净、整洁的农畜产品交易场所,规范了交易秩序,培育和发展了商品市场,方便了群众生活,为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今的洛隆县农畜产品市场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所在区域已经成为整个县城商品交易额最大、群众流动最为密集、生活气息最为浓厚的片区。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