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周琳:以有为监管塑造有效市场

2018年11月14日 07:38   来源:经济日报   

  摘要:优化交易监管的利好举措密集出台,是为了减少行政手段对市场交易不必要的干预,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对引导市场走势的现实意义非同寻常。当然,减少干预不等于完全放任自流。在资本市场稽查执法、战略性发展规划等领域,监管部门应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投资者教育、风险防控等领域,监管部门可通过市场机制去引导,最终以有为的监管塑造有效的市场

  最近,监管部门“优化交易监管”新举措不断。先是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实施,接着证券交易所表态不再采用“窗口指导”,随后被称为“史上最严停复牌制度”发布实施,监管部门还首次召开证券基金行业首席经济学家座谈会……这些优化交易监管的利好举措密集出台,是为了减少行政手段对市场交易不必要的干预,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对引导市场走势的现实意义非同寻常。

  决定股市走势的直接动因是买卖双方的力量对比,股票供不应求则股价上涨,反之则下跌。影响这种供求关系主要有基本面、资金面、情绪面三方面因素,而政策措施特别是灵活度较高的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这三大因素,成为短期内市场涨落的最重要“推手”之一。特别是在制度体系处于成长阶段的新兴市场,行政干预的作用往往立竿见影,颇受监管者青睐。

  这是因为:一方面,行政手段直接对企业发展预期、并购重组前景、融资方式等方方面面发挥效力,影响企业的基本面、资金面的未来走向;另一方面,证券行政稽查系统贯穿新股发行、退市、集中竞价等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为资金划转的高效、信息披露的透明以及市场交易情绪的公正保驾护航,期间若出现一丝一毫的问题都将对企业、资金流和投资情绪带来较大影响。

  行政手段如此重要,也的确在呵护我国资本市场“三公”原则和稳定预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至今,中国证监会共出台规章超过13件、规范性文件超过27件,各系统单位出台自律规则超过100件,涉及股份减持、交易所自律、上市公司再融资、停复牌制度、退市制度等一系列市场交易制度,基本保持了市场预期平稳和正常交易。然而,必须看到有些行政手段推出过快、过密,有可能让市场交易难以“消化”;少数行政手段尽管初心良好,但在客观上仍可能给市场交易带来不必要的干预;还有的行政手段推出时机、方式方法考虑不够充分,无法发出明确的投资指向,影响了市场交易情绪和预期,甚至带来交易风险。

  减少行政手段对市场交易的不必要干预,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既要重视行政手段应有的重要作用,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优化交易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要发挥好行政监管的作用。不宜简单地、频繁地下达或更改行政命令,不能对各个“市场漏洞”一堵了之,同时要避免对企业事无巨细地“保姆式监管”。应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这里的监管时机、尺度和效果,需要监管者在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实践中仔细品味,也需要与各类市场主体反复磨合适应。

  二是要正确处理行政手段和法律工具的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归根到底还是要依仗法治化力量。行政手段固然高效、灵活、成本较低,但其规范性不如法律法规长久。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过度行政干预,更好地发挥法律法规作用,给市场相对明确的政策预期。

  三是厘清行政手段和市场规则的界限,掌握好“三个清单”。即政府要拿出“权力清单”,明确行政部门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给出“负面清单”,明确企业不该干什么,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理出“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怎么管市场,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

  当然,减少干预不等于完全放任自流。面对市场的一些问题,监管部门不该袖手旁观。在资本市场稽查执法、战略性发展规划等领域,监管部门应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投资者教育、风险防控等领域,监管部门可通过市场机制去引导,但要时刻掌控方向,避免投资者走上歪路、邪路,最终以有为的监管塑造有效的市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琳)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学习作业类APP得去去“污”了    2018年10月17日
  • ·短视频,要流量更要正能量    2018年10月16日
  • ·细化资管新规利于稳定市场    2018年07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