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青岛高新区:创新创业“升级”新样本

2018年10月09日 22: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9月12日,一场名为2018年“创客中国”军民融合的专题赛全国总决赛在青岛高新区举行。这是青岛高新区集聚创业资源,营造“双创”氛围,促进“双创”升级,激发创新潜力的活动之一。从平台载体的集群化,到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再到服务升级的“专门、专人、专注、专业”模式,青岛高新区正以超常的速度促动着“双创”的升级,引领着产业的变革。

  平台载体升级: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从单个孵化器建设到品牌孵化集群的形成,青岛高新区在加速奔跑。

  青岛高新区10年的发展,恰逢我国“双创”孵化器高速建设发展的新时期。青岛高新区众创服务事业部部长刘玉龙称,10年来,高新区从白手起家干起,不断加大对孵化载体、创客计划的扶持力度,着力搭建满足创客创业及企业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目前,高新区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孵化载体超过220万平米。蓝贝创新园新获批国家工信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获批科技部“国家级孵化器”、青软实训获批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留创园获批省人社厅“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创新创业孵化业绩获省部级认可;累计认定区级以上孵化载体37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6家。一批以蓝贝创新园、工研院等为标杆,能够满足不同成长阶段项目孵化需求的优质孵化载体在高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起了数量庞大的“品牌孵化集群”。

  “品牌孵化集群”多而不乱,以“蓝贝创新园”为统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孵化加速体系在青岛高新区基本形成。

  “蓝贝”是青岛高新区在全国首创并全力打造的创新创业服务品牌,它搭建起了横向满足创客创业的各种需求、纵向贯穿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蓝贝创客计划”根据项目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分“青苹果计划”、“红苹果计划”、“金苹果计划”,为企业提供全程化精准梯度培育服务;此外,青岛高新区自2014年启动“蓝贝创客计划”以来,连续四年举办“蓝贝创客计划”创新创业大赛,采取“以赛招商”的方式优选23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落地高新区,为入选项目提供最高50万的启动资金、办公场地、天使基金、投融资对接、创投引导资金、“产业+金融”双创业导师、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转移平台、法律咨询等服务,全力扶持项目做大做强。

  “希望通过我们的精准梯度培育,让这些创业项目加速成长,喜获丰收,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高新区,形成更多新的产业形态。”刘玉龙说。截止目前,青岛高新区累计孵化创新创业项目1800余个,培育“千帆计划”入库企业374家、高新技术企业163家、创新型企业137家,发展势头良好。

  创新体系升级:从自我生长到协同合作

  “双创”不是一个独立命题,要做好“双创”扶持,就得引导各类主体协同合作。就好比森林,只有各个业态相互交融,才能形成生态群落。青岛高新区的“双创”升级从“协同合作”中尝到了甜头。

  2017年9月,华为青岛基地在青岛高新区落成,借助华为云软件、云数据的强大技术实力,高新区组织了六期针对不同类型产业的云服务推介,基本实现了高新区内有相关云服务需求企业的全覆盖,并在活动中成功对接了20多家企业与华为青岛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合作。

  “这种高效、深入的合作推动,得益于我们的蓝贝孵化器产业联盟。”刘玉龙告诉记者,这个联盟由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40家相关单位组成,联盟的成立将发挥各个孵化器的优势资源,将单一的孵化器连接起来。各联盟成员对全区创客开放,共享创业导师、孵化基金、公共研发平台、产业供应链等创新资源。

  显然,联盟的成立不但烘托了高新区创新创业的氛围,而且更进一步增强了各孵化器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

  蓝贝孵化器产业联盟的成立让各个孵化器之间共享了彼此的资源,而三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融通创新机制的建立则更能形成和完善产学研用的链条。

  青岛市拥有三类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分别为海尔集团(第一批企业类“双创”示范基地)、青岛高新区(第二批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和山东大学(第二批高校科研院所类“双创”示范基地)。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三类示范基地均有自身独特优势,但也存在天然不足:山东大学拥有科研和人才优势,可以提供“双创”源头,但缺乏“双创”载体和市场资源;海尔集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营销链和资金、市场等优质“双创”资源,但缺乏“双创”源头和区域载体;青岛高新区可以提供“双创”政策、区域载体和浓厚氛围,但缺乏“双创”源头和优质“双创”资源。三类“双创”示范基地若能形成有机的融通“双创”机制,强强联合,共享资源,扬长补短,必将产生“1+1+1>3”的聚变效应。

  2017年9月,高新区创新性地创建了三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融通创新机制,青岛高新区与山东大学、海尔集团签署三方创新创业战略合作协议,形成线上线下结合、政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的新格局,努力打造“双创”升级版。三方在融通创新机制基础上,海尔集团将“海创汇”创客孵化器平台整体迁入高新区,打造1万平方米的创业苗圃,高新区在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1.6万平方米孵化载体,建设海尔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海尔集团在高新区规划建设了战略新兴产业园,项目一期占地80亩,总投资达4亿元,规划建设现代化医疗设备生产工厂、专家研发中心、科研创新中心,打造全球一流的生物医疗产业园。青岛高新区和山东大学在高新区共建“中美大学国际科技创新园”,于今年3月正式开始动工,计划2023年底前完工。

  正是有了这种高效的协同创新及协同培育模式,让高新区的各项“双创”服务更易渗透到每一个创业项目,项目服务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通过举办“蓝贝新春创想会”暨“蓝贝50佳”项目评选,“蓝贝创新投”产业精准对接会,山东电视台“我要上电视”创业项目海选招募,以色列、硅谷、芬兰国际项目路演等高质量“双创”活动84场,服务创客8717人次;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启动2018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45家企业通过形式审查,新培育区级创新型企业16家,新增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千帆企业182家。

  服务升级:从“委办局”到“事业部”

  企业投资,看中的不仅仅是土地、人力等要素,软服务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青岛高新区“专门、专人、专注、专业”的“事业部”模式更是把服务再次升级。

  从2017年开始,青岛高新区启动新一轮改革。管委会大楼里,挂了多年的“委办局”的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软件、众创等10个主导产业事业部和产业载体办等5个办公室,建立起扁平化决策、开放式运行的工作机制。用 “专门、专人、专注、专业”原则减少管理层级,政府职能从过去的“签字盖章”变成了现在的“专业服务”。原来是企业有事找委办局,现在是事业部围着企业转。

  中软国际“解放号”是新软件产业事业部成立后接手的一个大项目。9个人的团队,在1个月零3天的时间里,“神纪录”地完成了项目的招商落户。“我们成立事业部,从机制上能够扁平化对接,提高了对接成效。同时各个部门大力支持所形成的招商合力,使我们获得了谈判对手——中软国际的尊重和信心。”软件产业事业部部长张志强对这个招商案例颇有体会。

  专业的服务理念,良好的政策优势让创业者纷至沓来。“大龄”创客李泽伟和妻子之所以来到青岛高新区创业,一方面是高新区给他们夫妻俩申请了700多平方米的厂区,给予了一定的房租优惠。另一方面,他本人及创业项目——萨沃特智能包装机器人在金融扶持、保税物流、人才政策等方面得到了高新区一系列的精心扶持。

  “在高新区,创客们可以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这也是我们引凤来栖的优势。”刘玉龙告诉记者。

  免费三年入驻、天使资金扶持、创客服务套餐……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创客们打开了大门,“零条件”入驻孵化空间。同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施行,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区域内创新创业热情。

  不断优化的创新服务,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让青岛高新区受到企业和投资者青睐。今年前7个月,高新区全年累计引进项目219个,实现协议内资419.35亿元。总投资70亿元的腾讯双创小镇、总投资30亿元的软控总部及中兴网信青岛科技产业园、海克斯康产业园等龙头项目签约落户,山大中美科技创新产业园、青岛红岛汇科技金融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中国移动山东数据中心等项目竣工,华为青岛总部、百度(青岛)智创基地等项目正式启用。

  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出台和实施,为高新区吸引了18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让青岛高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创”聚集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成)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