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昆明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 让“高原明珠”重焕光彩

2018年07月22日 06: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

  春城昆明拥有一颗“高原明珠”——云南最大淡水湖滇池。到昆明必到滇池,昆明采访第一站就是位于滇池东岸的捞鱼河湿地公园。公园占地约800亩,在捞鱼河入滇池口两侧培育起生机勃勃的湿地植被系统,水上有杉林,林下有游鱼,飞鸟枝间落,蜂蝶花间舞,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胜地。

  “捞鱼河公园湿地率75%,主要功能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捞鱼河入湖水质。”滇池旅游度假区环保局局长杨福顺说,这里曾经是劣Ⅴ类水质,现在公园日处理水量达1.5万吨,集净化河道水质、科普宣传教育、休闲游憩及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成开放3年来共接待游客数百万人,通过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今年已实现以园养园的收支平衡。

  这个湿地公园只是滇池治理的一角。曾孕育出多姿多彩古滇国文化的滇池,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质降为劣Ⅴ类,成为我国污染最重的湖泊之一。

  “滇池是世界关注的高原湖泊,是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的重要水源,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市副市长吴涛回忆说,“滇池原来很美,一碧万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Ⅱ类水,可以淘米洗菜、摸虾做菜,七十年代是Ⅲ类水,可以游泳。但八十年代末成了劣Ⅴ类水后,水体是黑臭的。”

  面对滇池治理这一难题,从“九五”以来,国家连续4个五年规划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规划,昆明市也始终把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治污如治病,病去如抽丝。吴涛表示,依据“量水发展、以水定域”的原则,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治理思路,昆明市全面实施了以环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为主线的综合治理体系,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时“削减存量污染”。昆明还在滇池流域全面深化河长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一河一策”水质提升方案。从2017年起,滇池开始探索建立并全面推行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按照“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从去年8月至年底,共收取生态补偿金4.27亿元。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艰辛治理中,昆明人民积累了不少经验,甚至可以向外输出治污技术。目前,昆明主城及环湖建成了5722公里市政排水管网、96公里环湖截污干(管)渠、17座雨污调蓄池和2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截污治污系统基本建成。

  在这个过程中,滇池保护治理的核心企业——昆明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储备。“经过我们处理的污水,出水水质全面优于国家一级A标,回补于多条入滇河道,提升河道自净能力的同时,也改善了河道景观。”公司董事长郭玉梅介绍,公司已成为云南省污水处理、再生水供应服务行业的领军企业,拥有专利23项,目前不仅承担了昆明城区95%的污水处理任务,还将业务扩展到长江经济带的安徽、贵州、浙江、湖南、江苏等地。

  “经过二十多年治理,滇池水质企稳向好。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2018年上半年全湖水质为Ⅳ类。”吴涛说,今年,昆明市全面打响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战”,力争2020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全面达到Ⅳ类,“希望滇池这个母亲湖能尽快恢复到可以让老百姓游泳的程度”。

  滇池水质的改善,让蒙尘已久的“高原明珠”逐渐重焕光彩,蓝藻水华天数大幅度减少,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及白眉鸭在滇池出现,滇池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滇池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期待滇池能早日重现一碧万顷的高原明珠风采,滇池治理与保护工作能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