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武汉兑现落户创业等5大承诺 用心用情让大学生留下来

2018年05月27日 06:53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武汉的发展潜力大,就业的上升空间也大。”5月22日,从深圳专程来参加武汉理工大学专场招聘会的山东姑娘杜蕊喜出望外:“如果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我就留下来不走了。”杜蕊是桥梁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本来已在别的地方找到了工作,但她更愿意留在武汉。

  湖北武汉是全国3大智力资源密集区之一,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06万在校大学生。然而近20年来,“孔雀东南飞”成为武汉的“心病”,每年3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超过三分之二流向外地。

  大学生是创新创造能力最强的一批人,要把这批人留下来。出于这一想法,武汉去年提出“5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的目标,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实行大学生落户“零门槛”,并提出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租房,出台大学生就业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全年实现大学生留汉30.1万人,创下历史纪录。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靠创新驱动,创新要靠人才。今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武汉有8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100多万人,去年30万大学生留下工作。这是一笔宝贵资源。要把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

  武汉使实劲、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全力聚焦、做实让大学生“早签约”“快落户”“好安居”“能就业”“易创业”,留住百万大学生创业就业的5大承诺,都在逐一兑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决定了城市的未来。”武汉市招才局副局长龙眉说,武汉出台多项人才政策的总体目标,就是将人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近来各大城市集中出台人才政策,是发展阶段使然。这说明各城市现在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给予人才足够的尊重。”多年的人才引进工作经验,也让龙眉保持警惕,必须提防恶性竞争,不能搞一哄而上,拣到篮子里都是菜。在她看来,城市发展的水平不同、产业发展方向不同,需要的人才也不同,城市引才应因地制宜、有所侧重,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据介绍,武汉招才引智工作亮点在于善用在汉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创新“大学+”人才政策新模式,实施了“4大资智聚汉工程”,大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

  留住大学生,首先要为其解决落户难、住房贵、收入低、岗位少等具体问题。着眼“早签约”,今年的14场春季校园巡回招聘活动向在校大学生派送留汉“优先入场券”,15436人次达成签约意向;5月份,武汉数百家知名企业适时推出暑期实习计划,大批单位更是提前筹划,锁定2019届应届毕业生;武昌区还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2017年选聘了首批26名大学生从事“红色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目前正面向大学毕业生公开选聘第二批100名“红色物业”管理人员。

  “快落户”是留汉大学生的普遍印象。“我到派出所咨询了一下,按户籍民警给我出示的告知书内容,我把材料都准备好。那天,上班经过洪山区政务服务中心,我把材料交到窗口,当场就领到了一家三口的准迁证。”来自湖北黄冈的李得顺2016年从武汉大学医学部硕士毕业,成为一名医生。他听说武汉出台了普通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的优厚政策,但办理落户之快,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来自武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仅4月28日至5月25日,在武汉落户的大学毕业生就达到1060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1152人。

  “安居”一直是大学生留在大城市的“痛点”,武汉在全国开先河,推出大学毕业生8折购房、租房政策。5月21日,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招才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临空港青年城大学生安居房购房登记公告》,向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出售安居房。“每平方米6800元真心好便宜。”正式接受登记的9个小时内,临空港青年城迎来700余位购房咨询者。来自襄阳的大学生李子垚说,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往往积蓄少,大学生安居房破解了他们的心头之患。

  筑巢引凤,不是一个区域在行动,武汉多个城区都已开建“大学生安居房”。江岸区选址最优质地段建设“长江金岸青年城”,该项目规划建设1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提供3000余套房源。该区还规划建设大规模创客空间,为留汉创业的大学生及青年人才提供独立、开放的办公空间;武汉开发区也向大学生发出邀请,征集长江青年城形象标志设计方案,以及室内设计方案。这一项目将为留汉大学生提供1000多套安居房和租赁房,目前已开工,今年底明年初预售。

  人才看重一个城市,既看能否住下来,更看这个城市能带给他怎样的发展平台。为此,武汉在创新创业上大做文章。5月份以来,为满足创业大学生需求,武汉市相关部门制作了《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地图》,并组织全市知名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大学生众创孵化平台参与招聘,帮创业大学生“找人、找钱、找圈子、找技术、找平台”。

  为帮助大学生创业,政府部门与在汉高校共建“校园众创孵化平台”。江岸区美庐创新街区是全市首个“产城融合”创新街区,武汉财贸学校学生在此运营多个创业项目;汉阳区推行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服务进街道、进园区(孵化器)、进社区、进企业的“四进”模式,打通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服务工作最后“一公里”;硚口区承办的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引进大学生创业项目在该区孵化器落户,落户数已达191家;江汉区提供1000个免费创业工位为青年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同时每年投入500万元发行科技创新券,支持创新创业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