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北京西长安街街道推进精准治理 用大数据实现大作为

2018年05月23日 07:06   来源:经济日报   杨学聪

  在首都北京的核心地带,一个街道用自己特有的“大数据”思维,实现了精准治理。这就是素有“京城第一街道”之称的西长安街街道。

  2016年底,西长安街街道率先创立了全国首个基层政府大数据中心,将13个市区垂直系统的40项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平台,将原本壁垒分明各自独立的“孤岛”连接成网,合零为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区大数据平台,方便了百姓办事,也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在街道大数据中心,大屏幕显示的地图上,记者清晰看到辖区所有街巷、楼宇和平房院落。用鼠标轻点任一建筑,即可展现其使用性质、人员情况等详细信息。辖区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数据都被“缝合”在地图上,有效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汇聚和动态监管。

  西长安街街道负责大数据平台的尚斌告诉记者,“街道依托大数据中心研发了‘综合业务受理平台’,将13个市区垂直系统的40项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平台,实施‘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接办分离’”。

  打破了“信息孤岛”的壁垒,数据的“生命力”被迅速激活。最大的变化是居民办事时,不用再重复提交材料了。

  以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为例,以往需要提交的各种材料足有厚厚一摞。但北京西交民巷社区前门西大街59号院的王岩老人申请办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助就没提供一份材料,没跑一步路。

  尚斌表示,“一站式综合业务受理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复用以往公共服务办事数据,大大缩短居民等待时间,减少百姓前往政府办事次数。据统计,系统投用以来,各类服务事项平均提供证照复印件减少53%,平均填写数据项可减少50%,平均受理时间减少了46%。同时,更多工作人员被解放出来,能有更多时间走进千家万户,帮助居民解决更多问题。

  日常积累中,服务平台上已沉积了大量数据,汇集了包括监控视频信息、市政设施、井盖等社会数据,帮助街道针对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精准发力。现在,西长安街街道已经探索借助地图上的“热力图”决策,构建起渣土堆积、井盖损坏、房屋漏雨、街面破损等10余项预测模型,将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

  此外,这些数据还帮助街道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对辖区内符合办理老年证的人员,提前通过短信给予信息提示,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由街巷长和网格员提供“送证上门”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最后一米”。

  大数据使居民停车供需数据对比变得更加精准,为科学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奠定了基础。继将西单停滞的拆迁工地改造为停车场之后,西长安街街道还将盘活地区资源,为居民争取“错时”停车。他们还将胡同街巷规划外的停车泊位汇聚到平台上,运用居民停车自治规则与准物业24小时停车管理,破解停车难题。

  今后,大数据中心还有多少潜力可挖?尚斌表示,今年西长安街街道继续把大数据思维应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更多领域。其中,引入物联网智慧服务就是一项重点工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