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我国数字产业集聚效应渐显——五大区域初步形成 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2018年05月10日 07:20   来源:经济日报   林火灿

  题要: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形成五大集聚区域。由于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将带动资本、技术、人才要素的全面集聚,因而各地政府在数字中国建设领域投资项目明显增加,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投入力度明显加大。随着聚集区域的形成,我国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机制也已经初步形成,数字中国技术创新格局逐步确立

  第二届京陵大数据高峰论坛近日举行,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大数据看数字中国的现状与未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形成五大集聚区域,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创新格局初步成形,数字中国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根据报告,2017年数字中国总体指数得分为70.92,较2016年上涨1.72%,较2015年上涨3.04%,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势头。

  在得分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北京以80.35的高分位列全国第一,第2名至第7名分别为广东(79.15)、上海(77.80)、江苏(76.07)、山东(75.84)、浙江(74.78)、福建(72.45),均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对外贸易、地理位置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数字中国发展成效显著。

  “这份报告主要利用大数据从政策环境、人才培育、技术创新、投资融资、企业发展、产业布局等角度全景式展现数字中国发展态势。”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于施洋说,从报告分析结果看,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形成五大集聚区域。

  记者了解到,这五大区域分别为京津地区(北京、天津)、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等)、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等)、成渝地区(重庆、成都)、两湖地区(武汉、长沙)。

  其中,京津地区依托北京,尤其是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培育了一大批数字经济前沿科技企业,并扩散形成京津数字经济走廊格局。长三角地区加速推进物联网和电商等领域产业和生态的繁荣发展,是目前我国数字经济企业集聚最多的地区。珠三角地区依托广州、深圳等地区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挥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集聚作用,逐渐形成了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两湖地区加快突破智能制造发展瓶颈,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升级。成渝地区凭借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核心产业发展优势,正在重塑数字经济新格局。

  “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资本、技术、人才要素的全面集聚。”于施洋表示,各地政府在数字中国建设领域投资项目明显增加,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投入力度明显加大。2017年,尽管北京、广东仍然占据一、二位,但其他省份与前二者之间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中西部地区数字中国建设投入明显加大。从政府投资项目类型来看,62.94%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说明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主动运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2017年成功融资的数字经济类企业数量延续稳步上涨态势,较2016年增长18.85%,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类创业项目追捧势头不减。从融资轮次分布看,资本对数字经济类企业介入深度不断增加,呈现“一降一升”态势。其中,“一降”指获得天使轮、A轮融资的企业数量占比开始有所下滑,“一升”指通过IPO、并购、新三板挂牌等实现资本退出的企业数量占比上升。

  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初步形成,数字人才保障能力相对均衡,东部地区的北京、江苏、上海,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湖北、陕西等省份数字中国人才保障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从技术创新看,数字中国领域技术创新初步形成了机器人、智能家居、数据存储、控制系统、移动终端、物联网、数据处理等8个创新集群,初步形成以生产生活数字化为内核,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人工智能(AI)、集成电路(IC)和物联网(IOT)等“3I”技术为主攻方向的数字中国技术创新格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责任编辑:刘江)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数字经济蕴含巨大发展机遇    2018年04月24日
  • ·“数字”赋能释放经济活力    2018年04月23日
  •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2018年04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