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哈牡高铁建设者的工匠精神传承

2018年04月27日 13:2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7日讯(记者乔金亮)五一劳动节前夕,全国劳模、被誉为金牌工人的窦铁成赶赴中铁一局哈牡客专“四电”集成联合体项目部工地,发挥窦铁成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投身到施工工艺工法研究、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等工作中。他通过“铁成班组”平台,大力开展培训工作,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哈牡高铁,东起哈尔滨,西至牡丹江市,全长292.995公里,是黑龙江哈尔滨市到牡丹江市的铁路客运专线,是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建成后,哈尔滨到牡丹江的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4个多小时缩短至1个多小时。届时,哈牡、哈佳、牡佳三条高铁相互连接,形成总计里程为1008公里的高铁圈,成为黑龙江高速铁路网格局的“金三角”。

  为了便于施工人员严格施工规范,确保施工工艺执行落地。建设者结合东北气候特征,精心制作通信信息、信号、电力及接触网四大专业的作业指导书,并印制了便于携带的“微缩版”技术手册随身携带,以便随时复核。在哈牡高铁高铁建设中,窦铁成倡导的“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理念在他的徒弟中得到了传承。

  中铁一局哈牡客专“四电”集成联合体项目部承建哈牡客专“四电”系统集成工程,包含信号系统、通信信息系统、电力系统、牵引供电接触网系统,是高铁安全可靠运营的保障系统。其中,信号系统是控制列车运行的中枢指挥大脑,数百万根控制线缆控制全线信号灯、转辙机、信标及计轴等设备的运转,不能有任何的一处接线错误;电力、接触网系统则为列车运营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数十万伏的高压通过变电站(所)的多次降压转化,变成可为列车提供电能的低压电;通信系统构建强大的通信网络,不仅保证了车站与列车间的无间断通话,让客运组织变得方便快捷。

  工程量大、专业接口多,物资种类繁杂,组织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者以信息化技术助力现场管理,打通施工管理对接通道。项目部建成了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的大型的物资料库中心,5000多种材料按类区分,整齐码放,36个摄像头全天候保驾护航。物资料库中心主任沈永江介绍说:“上班三十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料库,各种电缆盘和材料分区存放,为了便于存储和搬运,对设置的多通道并结合哈牡四电集成项目专业进行命名,电化路、通号路、电力路及哈牡大道很好地体现了职业特色”。

  为推进生产管理智能化,他们采用二维码给每组腕臂制作“身份证”,通过手机扫一扫,清晰显示:腕臂安装地点、锚段、支柱号、腕臂参数、计算人、施工负责人、质检员等信息,做到实名可追溯,全过程可控。“计算软件化、加工自动化、紧固标准化、检测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不仅确保了配件精度,还大大提高了物资供应效率,较之以前,功效提高了近四倍”,电气化工程师李伟自豪地说。

  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要求建设者必须把好每一道关,对进场材料及分部工程进行监督检验。采用道岔融雪设备应对雪天环境,对道岔持续加热使道岔灵活转动,正常自动扳道;应用道岔缺口监测系统,摄像头实时监控传输缺口状态,保证列车正常运行。信号专业项目经理宋良军说,通过开展首件工程定标活动,发挥各方智慧,达到室内控制设备柜体垂直度偏差小于1.5毫米,相邻水平偏差小于2毫米,相邻设备柜盘面偏差小于1毫米的极限标准,以此落实全线施工标准。

  信号系统作为控制列车运行的中枢神经,对列车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成千上万根线缆控制着上百处信号机的颜色变化、转辙机的闭合指令和列车位置的实时定位,任何一处的接线错误都会导致整个系统出现问题。建设者们发扬工匠精神,展示中国工匠的“手艺”和“绝活儿”,把信号设备布线当作“绣花”,不仅精准安装每一个线头,还按照花色、功能对线缆进行绑扎,做到横平竖直,曲度一致,花色相同,唯美别致。

  记者采访了解到,建设者以精湛的施工工艺,过硬的“四电”集成能力精心建设哈牡客专,展示大国工匠作风。接触网导线在架设过程中,建设者利用电子经纬仪测量接触网倾斜度,弹吊张力仪把关弹性吊索张力,采用电子游标卡尺精确控制电缆端径,利用激光测距仪定位仪检测安装精度,利用水平尺和塞尺配合测量导线平直度,确保1米导线的平直度始终控制在0.01毫米以下。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