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今年春耕有啥不一样? 了解一下

2018年04月23日 16: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3日讯 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也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关键之年。

  今年春耕生产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新气象、新作为。

  那么有哪些新气象、新作为呢,快跟随经济日报记者一起去看看吧!

  田里农机忙 春耕很酷炫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从南到北,广袤乡野,一派繁忙。在今年春耕生产中,“机器换人”已经成为春耕生产的主力,各地纷纷上演着“百万农机闹春耕”的景象。农机代替农民,让种田变得更轻松,更高效。

  4月19日,在江西崇仁县桃源乡西陂村田背村组,农田里拖拉机来回穿梭。80后女种粮大户宁佇正熟练地驾驶着一台红色拖拉机在水田里“打田”。她和丈夫今年流转了400多亩地种植水稻,耕地插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以前一天人工插秧不到1亩地,现在机器一天可以轻松插秧20亩,效率可高了。”宁佇说。

  农时不等人,农机作业大幅度提高了春耕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农业部预计,今春全国将投入大中型拖拉机、耕整机、工厂化育秧设备、高速插秧机、宽幅精量播种机等各类农机具2200万台(套),水稻、春玉米、春小麦、春大豆等粮油作物机耕率稳定在90%以上,机播率达到52%,同比提高两个百分点。

  在今年春耕生产中,拖拉机卫星导航作业、高速精量播种、插秧同步侧深施肥、遥控飞行植保、残膜回收等绿色高效智能装备技术广泛应用,为春耕增添了更多绿色和科技含量,让今年的春耕更酷炫。4月20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昌乾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武昌金正在组织农机手驾驶大型自走式植保机给小麦打药。合作社今年种植3000小麦,耕、种、收、植保全部实行了机械化作业。植保是小麦全程机械化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前他们主要使用背负式植保机,不仅效率低,3000亩小麦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还容易引发农药中毒等问题。3年前他们购买了大型植保机,3000亩地一天就完成了植保。合作社现有大大小小80多台套农机具,很大一部分为大型智能化农机装备。除了为合作社社员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他还每年组织农机手开展跨区机收作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的大型播种机开足马力播种棉花。 杜炳勋摄

  小农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一直制约我国农机化的发展。联耕联种、托管式、订单式、租赁式、“滴滴农机”式等多种模式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广泛开展,让小农户应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更便捷,最大限度提高春季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4月20日,在吉林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卓正在组织农机手驾驶着大型拖拉机耕地,4月25日就要播种玉米了。今年合作社为402户农户提供“土地托管”服务,托管土地30450亩,为社员提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农机手、农机经营管理人员、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骨干等组成的农机实用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部位于北京的大田农社,在全国开展农事托管服务,推行耕、种、植保、收获、烘干全程机械化作业。目前在全国托管土地几十万亩,已经完成春耕服务面积10几万亩。大田农社总裁吴克铭说,通过推行农事托管服务,实现了土地连片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生产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通过农机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天地一体化的数字农业管理,实现从耕地档案、生产资料、农机作业、田间管理、烘干仓储等农业产业链全程信息化管理。通过农事托管服务,还可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机器换人”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7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超过5500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作物上看,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从区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南方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从产业上看,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果菜茶、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从技术水平上看,小马力、中低端机具多,大马力、高品质机具少;单项应用的技术较多,技术集成配套应用刚刚起步。

  农机化水平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各地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机器换人”的节奏,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农资供应有保障 创新服务受欢迎

  难得的春雨,让地里已经尺把高的麦苗昂头挺立,痛快地迎接雨水的洗刷。4月中,正是春耕时节,河北省定州市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大半天,麦田更显得绿油油的。

  “春雨贵如油,这场及时雨可是把旱情给解了,麦子能少浇一次水,一亩地能省30块钱,再加上供销社提供的测土配方以及耕种收打药农机一条龙服务,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午饭后,河北定州市爱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杨伟锋和几位农户出来站在田边高兴地聊起今年的收成。

▲江西资溪县高田乡高田村馨田白茶制作基地,茶农晾晒春茶。吴志贵摄

  与爱农合作社合作的是隶属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农资”)的中农丰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王书申告诉记者,2015年公司开始按照“丰安模式”给爱农合作社提供服务,具体包括种子农药的统一配送、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方案,还有不同农时安排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以及提供耕种收时的农机作业服务。“这场雨过后我们就要安排无人机喷打叶面肥,效率比人工高很多,一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工作,而且喷洒更均匀。”

  4月14日,中农丰安定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排农用无人机为定州爱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600亩麦田喷洒叶面肥。无人机工作效率较高,一分钟能完成一亩地的喷洒任务。本报记者刘瑾摄

  “以前用老模式,又费劲又费钱儿。现在作为新型主体,享受套餐服务,丰安公司提供农资配送和先进的技术,统一打药、收种、收购。这样一亩地农资开支大约省150元,亩产提高300来斤,总的算下来,一亩地能增收350元左右。受益于‘丰安模式’,现在我们种地是省心、省力又省钱儿。”杨伟锋把账给记者算了算,尽管今年农资价格偏高,但大环境都高,物价都上涨,加上有套餐的优惠,大伙也都能接受。

  “‘丰安模式’是我们2014年开始做的一个探索。”河北农资副总经理杨瑞生说,去冬今春,受产能压缩、环保限产等多重因素影响,化肥、农药市场出现了货源偏紧、价格上扬的局面。为了积极应对新形势,集团努力推进“农资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主动对接农资需求大户,创新和优化农资供给,提供高质量产品供应,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精致化农资综合服务。同时,大力开展预约订购、就厂直拨、商品直供、送货下乡等方式,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费用,确保以最优惠价格满足供应。

  同为定州市的种植大户,流转了1000多亩地的定州市鑫久农业机械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司占欣,对定州市供销合作联合社下属的河北中仓化肥有限公司的农资服务也十分认可。“从2016年开始用他们的测土配方施有机肥,效果很明显,基本能增产三分之一。这三年来,施肥量明显小了,农资支出每亩也低了100多块钱,大田作物不爱闹病了,种植效益也上来了。”

  对此,中仓化肥总经理赵红卫告诉记者,农资价格年前上涨,现在有所回落,不过由于测土配方施肥能够明显减少化肥使用量,加上公司针对大型农场、合作社推出优惠服务,因此农资价格的波动对公司用户影响并不大。目前我国土壤情况的变化,每年用肥6000多万吨,造成土壤板结、盐碱化,积极发展测土配方施肥,能够减少肥料使用量,节省成本,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目前,公司直接服务河北省内300多户省级大型家庭农场、合作社。

  随着市场全面放开,农资经营形成了多元化主体、多渠道竞争的市场经营格局,但由于供销社在农民中有着良好信誉,仍在河北省农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发展改革处处长胡仲波表示,现在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化肥供应量占整个河北社会化肥供应总量40%左右,农药占省内总量20%左右,种子农膜农机具占省内总量10%左右。

  “为了确保春耕期间农资供应,总社专门发了保障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的通知。要求保质量、保供应还要创新服务。”胡仲波介绍说,总社为了督促落实,三月底专门安排若干个工作组下去督察。从销售点上看,台账齐全,有帐可查,从进货渠道看,大都是知名厂家,质量可控。总体看,农资供应的价格基本稳定、货源充足,结构比较合理。

  节水灌溉:让耕地不再喊渴

  又是一年春耕忙。刚刚浇完500亩麦田的吴凤明看着田野里满眼青绿的麦苗,笑颜逐开,一身轻松。让吴凤明觉得灌溉变轻松的是他身旁的智能整体井台,“现在有了这个‘高科技’,在电卡里充好钱,到地里的井台上刷下电卡,就自动浇水,四五天就能浇完100亩地。”

  吴凤明是河北省固安县东湾乡大辛庄西村的种粮大户,从2012年开始在村里流转土地,如今累计已经流转了700亩,500亩种植小麦,200亩种植蔬菜。跟固安的所有种粮户一样,往年最令吴凤明头疼的就是给庄稼浇水。

  “过去浇地都是靠土垄沟,大水漫灌。”吴凤明告诉记者,一季作物一般要浇3-4水,按照以前人工漫灌来算,一个人一天干满12小时最多浇5亩地,平水年一亩麦地耗水也得200方左右,再算上施肥、打药,人工费一天还得两三百元,费水费电费人工不说,亩产效益也有限。于是一些农民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甚至不少人放弃了种麦。

  人的命脉在于田,田的命脉在于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显示,全国多年平均缺水量为53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管理性缺水并存。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严重,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更大。尽管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例在下降,但农业仍是第一用水大户,在河北,小麦灌溉又是农业用水的大户。

  “每亩小麦一季需浇水250至300立方米。”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栽培学家于振文说,我国小麦生育期主要在冬春雨水较少的季节,需浇水补墒满足生长需要。黄淮北部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除引黄灌溉以外,其他地区多靠抽取地下水浇麦,尤其是华北地区井越打越深,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因超采形成了地下漏斗区。

  针对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问题,近年来,河北大力推广应用以低压管灌、喷灌、微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增粮效益显著。“农田灌溉智能管理系统能充分保证作物生长用水,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水效果,还能有效预防土壤板结。”固安县水务局农水股股长宋洋洋介绍说,截至去年底,全县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4.3万亩,占有效灌溉耕地面积的83%。

  目前,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42,这意味着每使用1立方米的水资源,有0.542立方米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与发达国家0.7以上的利用系数还有差距。“粮食生产,关键在水。如果不是解决了灌溉问题,吴凤明不敢流转几百亩土地。”固安县农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衍艳军介绍说,农田灌溉智能管理系统包括喷灌机和智能整体井台,“和以往的大水漫灌不同,如今水肥一体化,浇水的同时顺带施肥,不仅用水节约了一半以上,用肥也省了一半,亩产均过千斤。”

  农业生产方式正因水而变。国家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去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65万亩,超额实现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00万亩的年度目标。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2亿亩,其中3.12亿亩实现了高效节水。越来越多的耕地正告别传统大水漫灌,灌溉在由“浇地”转向“浇作物”,高效节水加快由经济作物向大田作物推广。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5年来,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业用水总量却没有增加,主要是靠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实现的。

  据介绍,5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300多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多亩。今年,有关部门将夯实“三农”工作的水利基础,深入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搞好田间渠系配套、“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河塘清淤整治。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预计到2020年,基本完成434处大型灌区和2157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届时,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至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新闻深一度:

  春耕,播撒春天的希望

  ▲河北宁晋县九河现代农业园,无人植保机在喷洒叶面肥,确保夏粮丰收。赵永辉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是关系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在新时代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继续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不误农时抓好春耕生产,对于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至关重要。抓好小麦和油菜的田间管理,全年农业生产就能实现“开门红”,农民收入增加就有好基础。春播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大头,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50%,也是安排茬口、调整结构任务最重的一季。抓好春播,粮食稳定就有基础,调整结构就主动。

  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也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关键之年。今年春耕生产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新气象、新作为。受到消费结构升级、粮食收购政策调整、质量兴农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装备在抢抓农时、加快耕整进度,提高播种质量、科学进行田间管理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档升级,灌溉技术不断进步,逐步扭转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春耕生产是用种、用肥、用药高峰期。各地克服化肥等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搞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物资储备和调运,保证了春耕生产的需要。

  四月,是农民播撒希望的时节。做好春耕生产,方不负四月的好春光。当前春耕生产还面临着结构调整难度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难下、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等问题,需要多部门协调作战,针对存在的问题,努力克服困难,狠抓薄弱环节,努力打赢春耕生产这场战役,为全年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赢得主动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