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全力推进经济发展三大变革

2018年03月17日 07:14   来源:经济日报   刘 瑾 黄 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在高质量发展中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理清三大变革之间的关系?如何推进这三大变革?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

  质量变革是主体

  高质量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质量不高,所以加快提升供给质量,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已成为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立足高质量发展,高铁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介绍,我国铁路电气化率、复线率分别达到68.2%、56.5%,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铁路技术装备实现升级换代。国际铁路联盟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铁路各项安全指标好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铁路。

  全国政协委员、浦东新区副区长李国华表示,几年来,浦东就是把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作为工业转型的主线来做,经历了从量到质转变的过程,今年浦东将实现年生产总值达万亿元。

  品质带来效益。“可以说,小到一杯牛奶,大到整个国家,品质都是根本。”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表示,伊利集团全面启动了“质量领先战略”,树立了“伊利即品质”的信条。通过生产高品质的产品,伊利赢得了大家的信赖,也带动销量节节攀升。

  效率变革是重点

  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永恒追求。经济增长中的低效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重要表现。

  李国华委员说,“上海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198企业’,因为上海总共有198平方公里的历史遗留工业用地,位于规划产业区和规划集中建设区以外,区域内的企业被称为‘198企业’。它们在改革开放初期蓬勃出现,但随着时代发展,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特征也日益显现。在浦东光是合庆镇就有1200家‘198企业’。对此,浦东进行集中清退和淘汰。”李国华委员表示,效率变革中要做好加法、减法和乘法。清退淘汰“198企业”就是做减法,加法是发展如商飞那样的新兴产业企业,乘法就是做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新有表示,效率变革,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才资源的有效融合,提升生产效率、协同效率等。

  “有两个效率变革的典型例子。一个是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工程,该工程由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来承担,推动全社会包括国内外优势企业来解决这项共性技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如果没有这样的创新中心,让企业还按照原来的方式来研发,那么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陈新有代表说,第二个例子是以四川成飞集团等为代表的核心企业,在服务国防建设、军民融合等工作中,推动社会企业并培育社会企业加入研制队伍中,形成“小核心大协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推动效率变革就是要填平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认为。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效率变革的基本视角。成都在大力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特别是产业发展布局中,就坚持了发展产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转移出去一些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不高的产业,按照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路径来发展产业。

  动力变革是关键

  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前提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变革”,就是要以动力变革来推动效率变革,进而促进质量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厅厅长张震宇表示,河南围绕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省创新体系建设。现已明确提出要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对科技管理制度改革等提出明确要求,并下决心砍掉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今年将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深化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改革涉企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研发费用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助,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投入预算管理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有计划、持续性地加大研发投入。

  创新真正成为动力变革的有力支撑,还需要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全国人大代表、联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建议,建立以企业牵头,科研机构、工程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联盟;设立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公司,由专业团队管理和运作,在输出成果上按市场规则设计好技术方、投资方和运营方利益共享机制,并配套设立引导基金。相关部门应引导创新资源与地方产业匹配和衔接,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瑾 黄 鑫)

    系列文章:

    做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篇大文章 

    产业体系如何加强协同创新 

    市场体系如何做到开放有序 

    收入分配如何兼顾效率公平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 

    全面开放如何迈向更高层次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着眼长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更多报道详见:将改革进行到底——2018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