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第三届国际牡蛎文化节在乳山举行

2018年01月16日 21: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乳山讯(记者李树贵) 1月13日,第三届乳山(国际)牡蛎文化节暨乳山牡蛎年货会开幕。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乳山海洋经济论坛暨时代海洋牧场招商发布会,2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乳山牡蛎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方向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乳山拥有199公里的海岸线,50万亩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养殖海区,牡蛎养殖面积8万亩,年产量超过30万吨,被誉为中国牡蛎之乡。 

  以培育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为目标,乳山推动市域内企业通过与外开展资金、技术、市场等领域合作,引进市场资本,加快技改进程,实现膨胀发展,并积极引进纳米技术、调理技术、冻干技术等先进技术,重点研发冷冻调理产品、冻干海产品、海鲜方便食品、海鲜调味品,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牡蛎从鲜品直销、初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业化加工体系,实现由常规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一加工向多业融合转变。 

  “我们是全球首家获得BAP标准的贝类加工企业,生产的芝士焗牡蛎、蒜蓉蚝、蒜蓉粉丝蚝等系列牡蛎加工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北美市场进行销售。”在同时举行的牡蛎产品展销会上,乳山华信食品负责人周伟说,他们还正在申请牡蛎养殖和育苗BAP认证,认证通过后,乳山牡蛎可直接端上外国人的餐桌。 

  过去,乳山华信食品走单纯来料加工的道路,原料品质、成本等因素多变。随着乳山牡蛎产业发展壮大,以及市场对牡蛎品质高要求,该企业着力打造牡蛎全产业链战略发展模式,从产业源头做起,依托乳山“中国牡蛎之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打造集技术研发、高端育种、科学育苗、绿色养殖、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化“航母”集群,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确保了牡蛎安全可追溯,牡蛎产品价值更是提高了数倍。 

  不仅海产品有了更加安全的新吃法,借助乳山建设“海洋牧场”为契机,华信食品还投资900多万元,以田园型筏式养殖观光区为轴心,离岸建设可升降式海洋牧场安全多功能平台,配套以牡蛎、栉孔扇贝、魁蚶、紫菜、龙须菜等养殖为主的海上养殖区和采收、垂钓、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海上观光区,并融合海钓运动、采摘体验、滨海休闲、文化传播等。 

  考虑到随着牡蛎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必然对海区承载力造成一定影响,乳山未雨绸缪,研究拟定了“乳山牡蛎”保护的十条意见,控制乳山牡蛎养殖总面积在10万亩之内,坚持陆海兼顾、海陆统筹,保证养殖海区维持在国家一类养殖水质标准。严格管理牡蛎作业船只,避免不达标船只进入养殖海域,并定期检测养殖区内氨氮、重金属、大肠菌群、浮游植物等各项指标,根据指标变化合理规划养殖生产,避免过度养殖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养殖模式上,乳山依托与大连獐子岛集团合作,配套现代化养殖设施,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养殖设施及配套设施。采用日本兼顾海上清洗功能的玻璃钢工船,选用澳大利亚潮汐滚动塑性网笼作为单体牡蛎养殖器材,使用水泥砣代替原有打橛的台筏固定方式,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方式,对养殖区开展“统一布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地理标识”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优化牡蛎筏式育肥技术,推广三倍体牡蛎全过程养殖新技术,加强对牡蛎养殖户的专业培训,推广牡蛎养殖新技术。 

  同时,为了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依法保护和增殖水生生物资源,每年在乳山湾、塔岛湾等近海域增殖放流水产苗种3亿单位以上,并推广贝藻混养、轮养、生态立体养殖等养殖新技术。 

  另外,乳山还充分利用牡蛎壳等废弃物,生产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牡蛎钙片、牡蛎壳粉、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牡蛎壳填料、新型环保渔礁等多种海洋生物产品,变废为宝,既增强了生态环保意识,又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