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澳门未来“面孔”:依托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2018年01月12日 14: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2日讯 2017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18周年纪念日。经过18年的积淀和成长,澳门特区的发展已稳步迈入“成年期”。“成年”的澳门将如何砥砺奋进,实现新的发展?  

  澳门,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国际自由港,以博彩业、酒店业等服务业的发达而闻名,然后这里面积狭小,人口密集,岛上土地开发接近饱和,要发展必须进一步开阔视野。这里北邻广东珠海,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与香港隔海相望,进一步深化与广东相邻地区的开发合作,拓宽澳门多元发展空间,实现粤港澳共同发展……澳门的未来“面孔”似乎越来越清晰。

澳门夜景。 中国经济网记者张雪/摄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 擘画“未来蓝图” 

  回望2017,这一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元年。3月,“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被写进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擘画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蓝图”,其中有关澳门的合作宗旨和目标包括:推进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 

  10月,中共十九大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列为”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点之一。 

  12月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早前公布的协议文本看,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张“面孔”——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杨道匡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时表示,湾区合作是新的趋势,之前港澳与内地的合作以经贸合作为主,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则是全方位的。 

  杨道匡认为,大湾区规划首先上升到国家层面,以产业为重点,包括了政府层面的合作规划;其次基建先行,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空气质量,绿色发展;更重要的是,科技文化的创新,杨道匡举例,如香港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排位靠前,知名度很高,那么区域之间的交流,会让整个区域的高等教育上升一个台阶。此外,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打造优质生活圈,如一小时便利的交通,社会公共管理和医疗养老的共享等。 

  杨道匡说,目前大湾区的GDP为9.35万亿元,到2030年其经济规模将超过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跨越湾区首位。市场人士期待着,“千呼万唤”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能够带来无限商机。 

  在区域合作方面,澳门主要围绕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在横琴合作开发了一些项目,引导高科技、文创、中医药企业以及青年创业者到那里去发展。如2009年6月,中央批准澳门大学在珠海横琴岛上建设新校区,现在澳门大学整体搬迁到横琴,新校园比原来校园约大20倍,可容纳约一万名学生。这些规划大大拓展澳门的发展空间。 

  即将开通的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为打造大珠江三角洲3小时经济圈提供了现实可能。在这座大桥上,一程多站的旅游大巴将把更多内地、香港的游客源源不断地引入澳门。有澳门媒体报道说,澳门旅游业界期望港珠澳大桥开通后,为澳门旅游带来新契机。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