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研中心隆国强:聚焦新目标 开启新征程

2017年12月15日 09: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时代擘画新蓝图,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安排。理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切实可行”、把握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点,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为此,《经济日报》记者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请他围绕上述问题,畅谈学习体会。

  从两个层面理解目标的“切实可行”

  记者:从世界发展史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产业革命以来近300年时间才逐步完成的,而我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而我们注意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和新部署,不仅意味着原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而且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还充实提升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比近代以来世界先发国家发展历程,您怎么理解新目标的“切实可行”?其依据又是什么?

  隆国强:你提的问题很重要,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一下新征程新目标的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既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引领着我们奋勇前进的方向,而且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是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有力武器,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

  制定目标是一个很科学又很艺术的事情,之所以说这个目标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我认为,新目标是国家长期发展的科学规划,凝心聚力、催人奋进。同时,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制定,是党中央深入分析世情国情、总结大国兴盛的规律、集中全党智慧的重要成果,具有坚实的基础。怎么来理解这个基础呢?我觉得,可以从环境和能力两个层面来考量:

  第一,我们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这为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过去,“修昔底德陷阱”是大概率事件,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崛起很多都是通过战争来获得资源的重新分配、重新洗牌的。而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互相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这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国际环境保证。

  从技术发展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的来自技术层面的助力支撑。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比如,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可以说,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将会对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机遇期。

  第二,我们具备实现目标的能力。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过去5年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0.9%提升到56.2%,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43位上升到第22位。此外,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我们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奠定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而且,未来我国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也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保证。二是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显著增强,为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也是现代化的有力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推进新时代的现代化,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党对现代化的组织领导。过去5年,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直面问题、刮骨疗毒、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隐患。5年来,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不仅为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保障,还将确保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航船行稳致远。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面临很多挑战和压力,创造新时代的新辉煌,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深化改革,把有利条件发掘出来,补齐短板、应对挑战,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要重点关注目标的“全面性”和“全球性”

  记者: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方位转变的历史过程。关于新目标、新征程,作为学者,您有哪些比较关注的地方?

  隆国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思想含量、政治含量、改革含量都很大,不仅开启了新征程,更铺就了一条通往强国的道路。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把握。

  我理解,新目标首先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5个关键词也是5个重要目标,对应的正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新时代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提升,而且要注重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注重法治建设,注重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这里面有很多指标和内涵需要我们去细化和研究。

  还需要关注的是,新目标是全球化视野的目标,中国的现代化是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化。所谓“强国”,一定是在比较视野下产生的。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换言之,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国。但是由大国变成强国,道路更为坎坷,任务更为艰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既要用好全球的资源、全球的市场,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发挥比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体系分工中,占领越来越多的制高点,还要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规则制定、全球制度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未来我们的很多研究工作也要围绕开放、全球化视野继续深入。

  把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抓好两个重点

  记者:在您看来,下一步把蓝图和目标变为现实,需要重点把握的是什么?

  隆国强: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又巨大的系统工程。实现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我理解,首先,新时代新任务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引。踏上现代化新征程,要坚定不移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必然会不断面临路径选择的考验。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带来的启迪是,只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就可以克服各种困难走向胜利,一旦失去正确理论的指导,就可能误入歧途遭受损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理论保证。正确的理论指导可以引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未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十分漫长,难免会多次走到十字路口,难免会遇到未曾预料到的各种内外事件的冲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我们必定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坚持正确理论指导,就可以坚定信念,战胜各种困难。

  其次,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决定性工作。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确保党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坚强领导。在这一过程中,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领导干部勇于作为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已经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的热情与激情。要继续深化干部体制改革,为忠诚干净勇于担当的干部提供充分发挥才干的更大平台。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党员干部“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解除不必要的后顾之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欧阳优)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