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7年10月18日 17:4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苏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8日讯 (记者 苏琳) 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研讨会10月1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研讨会10月1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世界银行社会保护局前局长、养老金改革负责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霍尔茨曼,瑞典养老金改革委员会主席、乌普萨拉大学名誉教授帕尔默,智利养老金改革委员会前主席、智利天主教大学教授布拉沃,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经济合作与协作组织(OECD)、欧洲委员会前顾问、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高山宪之,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金维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中国保险学会等机构长期研究养老保险问题的专家学者和平安养老保险公司、阳光人寿保险公司负责人等50余人出席会议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在一个整体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框架下,关键是要理性地界定不同层次的结构功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当今世界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面临五大挑战:一是公众对社会公平的诉求高涨,必定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二是人口老龄化普遍加速,要求更加注重制度变革的理性;三是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明显增大,基金积累制养老保险的风险同步增加;四是参保机构与个人对养老保险制度安排灵活性的诉求高涨,单一层次养老金制度已经不便时宜;五是技术进步与信息化带来的劳动关系新变化与新业态,要求养老保险制度做出合理的回应。”郑功成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实质意义,应当是要适应老龄化的不可逆转性和机构竞争加剧与个人对自由选择权的追求,它要求重构责任分担机制,同时赋予这一制度以公平性与灵活性,从而既是进一步理顺养老保险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举措,也是维护世世代代老年人社会保障权益的举措。他认为,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当今世界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最大共识,也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但如果出现层次失序,必定导致制度结构与功能的紊乱,因此,在一个整体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框架下,关键是要理性地界定不同层次的结构功能,中国需要尽快促使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成熟、定型,核心是要统一制度、强化共济功能、促进制度公平,同时明确第一层次立足于保基本,进一步降低替代率,为第二、三层次养老保险发展留出空间,并确定相应的财税支持政策。

  

  世界银行社会保护局前局长、养老金改革负责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霍尔茨曼表示,养老金体系的目标是提供全面、充足适当、可负担、可持续、稳定的老年收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政府干预退休收入的关键目标是减少贫困和平滑消费,但人们的短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合理性。”霍尔茨曼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养老金体系的目标是提供全面、充足适当、可负担、可持续、稳定的老年收入,全面指覆盖范围应包括针对就业人员的保险型项目和针对总人口的反贫困项目;充足适当是指收入的绝对和相对水平,包括减少贫困和收入替代两个方面;可负担指个人和社会的财务负担能力;可持续指现在和未来财务的可靠性;稳定指抵御经济、人口和政治风险的能力。养老金体系要克服人口结构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对银行系统和养老金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同时,不能忽略体量庞大的养老金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养老金计划设计的维度包括:目标人群;强制参与还是自愿参与;资金筹集是预算型、缴费型还是财政资产;受益类型是DB、DC还是其他类型等。他介绍了五支柱的养老金体系,提出首先要有一个基本养老金,大家对基本养老金有信心,然后根据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发展职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是多少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出席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研讨会的部分中外学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金维刚介绍说,我国已建立比较健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6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替代率达到67%左右,但第一支柱“一支独大”。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严重滞后,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比例只占城镇职工的7%,第二支柱是“一块短板”。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还是“一颗幼苗”。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失衡、“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遇到困境、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筹资难度增大、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突出等挑战。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协调发展、加紧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

  高山宪之介绍了“日本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并围绕会议主题发言。他认为,多层级养老金体系有利于任何一个国家把风险控制在最小水平,以确保制度财务可持续的老年收入。退休后充足的收入水平应达到退休前收入的70%-75%。他强调,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对于中低收入者而言,退休后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公共养老金,比例达到中等收入者总收入的50%-60%、低收入者的80%-90%。公共养老金在老年人总收入中比例的不同取决于经济增长、社会团结和自我依赖的平衡、退休后的收入差距、对代际公平的理解、政府的信用、监管机构对投资风险能力的胜任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等。公共养老金的结构包含两部分,第一层是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对中收入者而言是20%-35%,通常是DB计划。第二层是收入比例养老金,主要目标是平滑消费,替代率是30%-50%,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采用DB模式。第三层次是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主要针对中高收入者,有税收优惠,有DB/DC模式。

  姚庆海表示,把商业养老保险建成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不仅有利于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缓解人民群众对基本养老的依赖,减轻财政压力,也有利于增加居民养老收入,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面临重大机遇,在参与养老金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也有利于拓展保险业自身发展空间。

  帕尔默在发言中指出,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影响了养老金体系,我们要针对变化进行制度设计,同时考虑今天的甚至是未来20-30年的制度。他介绍了瑞典的名义账户制,指出瑞典富人与穷人工资收入不同,但费率是一样的,均为18.5%。瑞典养老金由基金公司进行管理,进行专门的投资,投资规模越大,管理费用越下降。他建议,中国未来20-30年后退休年龄达到65岁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珍教授提出,中国需要一个面向全民的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五支柱方案”更适合国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从完善全体居民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入手。她指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和个人账户的混合制度,强制性个人账户无公平性且存在福利净损失。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要清偿转制成本,厘清各主体责任,使政府成为有限责任人;实行统账分离,降费率,加强自愿性储蓄养老,解决过度依赖第一支柱问题;夯实费基、延长缴费年限、延长退休年龄,加强可持续性问题。

  智利养老金总统顾问委员会主席布拉沃介绍,智利1981年的改革产生了巨额的转轨成本,预计到2050年完全付清。1981年的改革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养老金体系,虽然照顾了消费平滑的功能,但没有解决扶贫问题,因此在2008年对养老金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建立了无需交费、人人都有的团结养老金,体现互济性,并通过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价机制部分解决了过高的养老金基金管理费问题。智利2008年的改革在覆盖率和减贫方面有了积极效果,但养老金体系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覆盖面不广,自雇佣、非正式就业者还没有纳入养老金体系;二是替代率低,尤其是基本养老金的比例比较低;三是缴费率较低。因此,智利养老金制度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智利正在考虑再次对养老金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并拟了多个方案。同时,他认为,在改善私人养老金管理方面,委员会所做的工作还非常多。

  何文炯在发言中表示,第一层次是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建设的关键,由于基本养老金与补充性养老金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所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定位的不准确引发了补充性养老金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潜伏的支付危机、基本养老金待遇在各群体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且严重制约了补充性养老保险的发展。他强调,基本养老金的政策目标是保障老年人具有购买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所以国家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方针中“保基本”是最关键的,只有保基本才能实现全覆盖、可持续,然而,若干项目的基本养老金增长过快,偏离了“保基本”的原则,不仅导致养老金制度本身不可持续,而且扼杀了部分社会成员对补充性养老保险的需求,挤占了补充性养老保险的发展空间。他提出,为建立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老年收入保障体系,关键在于让基本养老金制度回归本位。他建议,建立更加科学的基本养老金确定及其调整机制、加快缩小基本养老保险三项制度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控制或逐步降低高保障人群的基本养老金,加快发展补充性养老保险并努力提高养老金给付额是建立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的重要前提。

  林义认为,如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提出了挑战,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结构性调整,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可能面临风险,所以探索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之路成为学界共识。但是,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面临着基本保障制度与市场补充性保障制度的有效协同机制构建明显滞后、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动力机制不足、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机制设计和发展路径需要优化、多层次养老保险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经营环境有待优化的问题,所以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与预期制度建设目标有较大差距,只有做好第一层次才有能力达到对养老保险制度二、三层次的预期。他进一步指出,优化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发展路径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险改革的决策共识和综合推进方案、加快构建二、三层次保障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有效监管机制和保护机制、鼓励补充养老保险的多元主体有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内在发展驱动、探索补充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和财政直补匹配缴费方式的结合、协同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养老服务。

  西北大学教授席恒表示,养老保险是为保障劳动者的养老权益而建立的风险化解机制,由于不同劳动者的养老风险化解能力不同,则需要不同责任主体的介入,不同主体形成合作机制以化解劳动者风险是多层次养老保险存在的意义。他提出,我国的发展思路是多层次,不同责任主体和财务责任得到了明晰,但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使传统的养老风险形成机制发生变化,劳动者可能面临由于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收入不足的风险,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或分享经济将改变传统的劳动雇佣关系,可能造成雇主的隐形化和政府养老财政责任的进一步增加等。他建议,为应对挑战,可以设计一个多元化、全景式、复合性的养老金制度,即以基本养老金制度托底、以地方附加养老金或者职业年金或者重点人群专项养老金作为叠加、以个人储蓄养老或者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

  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年金总监李连仁对企业年金投资难题与配置策略探索进行了介绍。他提出,提升企业年金投资收益意义重大,然而,企业年金投资面临着委托人设定多重投资目标难以同时实现、投资组合数量太多、规模偏小,不利于投资收益的提升、不同企业的年金收益差异很大等几大难题。他建议,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策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建立企业年金长期投资最大化的业绩导向、针对企业委托人和员工个人提供不同的年金投资策略、企业统一设定投资策略、加强受托人的战略资产配置、大力发展集合计划和养老金产品、受托人应建立养老金产品和投资经理评估标准、加强债券信用风险控制。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王晓军教授对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她说,做好第一层次是基础,为实现公共养老金的经济可持续性,重点要实现收支平衡、界定财政补贴和政府责任的界限、支付和给付相关的待遇、完善自动加入和征缴机制、延迟退休年龄和分离保险与再分配。她认为,要想进一步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金制度要鼓励参保人缴费、延迟退休年龄,职业年金制度要鼓励多样化的、混合的养老金项目,商业养老保险要注重长寿风险的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新梅助理研究员表示中国的多层次养老金与世界各国不同,她对比了OECD、世界银行与中国多层次养老金的分类,她指出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虽与国外概念不对应,但强制缴费的积累制养老金在中国创造了世界奇迹,缴费率之高、财政投入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并非其他国家可以效仿。她认为,养老金收入替代率不需一味提高,养老金收入的目的在于和过去保持同等生活水平,公共养老金替代率保持在50%左右即可。

  在圆桌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多层次养老保险建设的关键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与会者认为,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应当是当今世界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最大共识,也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其核心任务是明确各层次的结构与功能,关键是做好第一层次,并给二三层次足够空间。中国需要理性地规划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结构,厘清不同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功能并实现准确定位,同时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以切实维护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为稳定基石,大力发展第二、三层次养老保险。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