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十九大时光]阿佤人民住上新居

2017年10月16日 06: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魏永刚

  很多人听过《阿佤人民唱新歌》这首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歌。如今,诞生这首歌的地方——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安居工程进展迅速,“阿佤人民住新居”成为新话题。

  “新房子已经盖好,我们很快就不住这里了。”爬上木头梯子,跟着尼板耐走进木板房,他边走边说。3岁的孙女端着一碗面条跟在我们后面。

  57岁的尼板耐是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厂镇永广村第五组村民。这是西盟最偏远的乡镇,永广村不远处就是中缅边界。刚刚修成的新房子,淡黄色墙壁上每个棱角都涂着佤族人民喜爱的砖红色,屋顶铺设了红色瓦块。“盖新房花了15万元。”尼板耐说,政府补贴了4万元,儿子打工拿回来9万元,加上手头积蓄,房款一次性就结清了。

  永广村有7个村民小组,分为6个自然村。村党支部书记艾刀来介绍,全村658户,2015年、2016年有495户修建了新房,今年还有9户即将完工,“加上前些年修的新房,现在真是家家户户有新房”。

  西盟的安居工程是2012年开始的。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指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5月,云南省委提出,“情往边疆洒、项目往边疆放、资金往边疆流,先要把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居工程、民生事项办好”。同年7月30日,西盟县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正式启动,一年半时间完成11333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513户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

  农村居民危房改造每户补贴由2012年的2万元提高到4万元。这个标准保证最贫困的农村五保户能住上3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记者在5个乡镇走访了不同类型的8个村民小组,当地修建砖瓦房的成本价最高1300多元/平方米,最低1100多元/平方米。西盟县以“安全、适用、经济、功能完善”的理念和传统佤族民居原型元素,设计出6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80种户型图和14种效果图供农户选择,不同村寨展现出各异的风景。

  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同志高兴地说,安居工程是西盟近50年来从没有过的工程,农村每户人家的住房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尤其是贫困户和最没有盖房能力的五保户;住房结构和房屋质量实现了跨越式的换代。佤族传统住房是在地上支撑起四角,上层以竹木盖房供人住,下层饲养家禽家畜。如今,佤族同胞直接住上砖瓦房,房屋仍然有上下两层的,但下层已不再作畜禽的“窝”。

  “我们都盼着党的十九大召开。”看着村里那一栋栋新房,艾刀来高兴地说,“我现在想的都是如何发展新产业。党的十九大将给我们指出新路径新办法。我们在新居里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新生活”。(经济日报记者 魏永刚)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