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互联网+”走向“万物+” 万物互联关键技术逐步成熟

2017年09月20日 06: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黄 鑫 曹曼庭

  万物互联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其技术进步和应用进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信息社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互联网+”向“万物+”转变,同时“万物+”所需技术条件基本具备。未来,“万物+”将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下,挖掘万事万物的数据价值,衍生出新的应用类型和商业模式

  在鞋上装备传感器,后台经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后,能得出相关各项信息。有了这些数据,制鞋商可以完成单品生产、个性化定制,甚至做到一人一服务,成为互联网运营商。未来,像这样的智能传感器应用将会越来越普及。

  “‘互联网+’正逐渐走向‘万物+’。”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说,“万物+”是以万物有芯片、万物有传感器、万物有数据、万物有智慧、万物皆在线为基础,人、数据和设备之间自由沟通,产品、流程、服务各环节紧密相连的全球化网络。

  技术进步成本降低

  田溯宁认为,从“互联网+”到“万物+”的几个关键技术都逐渐走向成熟。首先,新一代网络技术,如全球范围内低功率广域网、工业以太网、短距离通信等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2016年窄带蜂窝物联网标准的确立和商用化,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等特点,连接障碍持续降低,为“万物+”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

  其次,新一代物理及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得万物智能化成为可能。如今,尘埃大小的传感器就能够检测并传送温度、压力和移动信息,盐粒大小的计算机包含了太阳能电池、薄膜蓄电池、存储器、压力传感器、无线射频和天线等多个零部件。同时,万物智能化的成本也在大幅度降低。相比10年前,传感器价格下降了54%,联网处理器价格下降了98%,带宽价格下降了97%,成本降低为大规模部署提供了商业化的可行性。“还有计算能力的提升。云计算和大数据近几年的大力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对数据的提取、存储、处理、利用等能力大为提高。”田溯宁说。

  “2016年之后,云计算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政府的带动下,近一两年时间,购买云服务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国务院去年密集发布了很多有关数据的政策文件,各地政府也积极跟进,扎实推进信息经济发展。”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添说。

  互联协同取得突破

  田溯宁认为,与“互联网+”相比,“万物+”在互联、赋能、协同、创新上实现了全新突破。

  “万物+”时代,广域网和短距离通信等技术大规模应用,推动了更多的传感器设备接入网络。在“万物+”环境下,无处不在的感知、通信和嵌入式系统,赋予了物体采集、计算、思考、协作和自组织、自优化、自决策的能力,产品、机器、资源和人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生产与服务模式。比如,在联想(合肥)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联宝工厂质量管理及客户服务部总监曲松涛告诉记者,工厂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将提高到75%,其重要手段就是要让机器与机器之间能自己做到沟通、反馈和调整。

  田溯宁表示,“万物+”还能打破垂直行业的“信息孤岛”,将生产者、消费者、经销者、管理者和调度者以及各种设备和服务连接起来,带动万物协同。促进大规模开环应用的发展,形成新业态,实现服务增值化。同时,利用平台对数据的汇聚,挖掘万事万物的数据价值,衍生出新的应用类型和应用模式。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软件所所长潘文也指出,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逐渐加快,进入稳步成长阶段,金融、政务大数据凸显引领作用。尽管目前以金融、政务、交通、电信、商贸、医疗、教育、旅游行业为代表的消费端大数据应用占比达89%,但总体看,我国行业大数据发展正在由消费端向生产端逐渐渗透。

  创新带来巨大商机

  “在物理技术、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的新环境下,生物技术、3D打印、无人驾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都将集成到新的物质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广泛意义上的智能、连接和协作,让万物创新成为可能。”田溯宁表示,在“万物+”的时代,新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可植入技术、3D打印、无人驾驶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未来5年内,浪潮云计划投入100亿元资金,在加快国内市场云中心布局的基础上,逐步启动‘出海计划’,依托在海外布局的5大云中心节点,稳步拓展全球化业务。”王洪添表示,浪潮云力争到2020年实现200亿元的销售收入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云服务商。

  据潘文介绍,2016年,包括大数据硬件、软件、服务等在内的大数据核心产业达到3100亿元,大数据关联产业规模达到6万亿元,大数据融合产业规模达到3.5万亿元。工信部发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没有人想到会有共享经济等创新。万物互联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创造更大的市场。”田溯宁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 实习生 曹曼庭)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