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7中华匠心文脉传承与非遗保护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2017年09月14日 19:5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4日讯(记者 沈慧)“今天,我们不缺乏创新的激情,而缺少对传统的继承;我们不缺少对外开放的勇气,而缺少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我们不缺少经济发展的速度,而缺少文化发展的高度。”

  在日前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主办的2017中华匠心文脉传承与非遗保护发展论坛上,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主任罗杨忍不住吐了“苦水”。

  罗杨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生生不息所传承的文明的基因和文化的印记,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的标记,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观。但令人痛心的是,当速度为王,短平快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的时候,精益求精、完美无瑕的工匠精神,却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和应得的社会回报。

  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晋宏逵以传统建筑为例介绍,清代雍正十二年清工部《工程做法》,是清代建筑的国标,我国现代建筑史学的开创者梁思成先生,在研究工程做法的时候提出了官式建筑这样一个概念,我们理解由官方进行组织,依照官方标准进行材料的采办烧造、构件的制作,并且安装的建筑,就是官式建筑。但在官式建筑系统之外,还存在着民间的传统建筑系统,我国的民间传统建筑的生产培育了民间传统营造技艺,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比如说同为土建筑,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和一部分中原地区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窑洞,而在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则流行形态各异的土楼,有方有圆,异彩纷呈。

  “传统营造技艺孕育了我国传统建筑,保护和传承传统营造技艺是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城和保护文物建筑的基础。”晋宏逵说。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该如何推进?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认为,以评书为例,汉代就有这个技艺了。更好传承评书,她说需要坚持,因为学艺至少要五年才能满徒,站在台上还得看你的天分。作为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艺术的传承人,自己有责任把评书艺术传下去,希望电视台上也有个评书的栏目,学校里要有兴趣培训班,别把这个东西丢了。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说,此次论坛的主题定位是“中华匠心文脉传承”,他认为中华匠人是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得最多、最好、最深化的一部分人,不论是建筑行当的瓦匠、木匠、泥水匠,还是其他的领域,花匠、裱糊匠,凡是匠人针对的都是一种物质的载体,而他所具备的技艺则是非物质遗产的精华。他觉得宣传中国匠人精神,就应该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

  据了解,本次论坛与会嘉宾代表以“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匠心之美”为主题,紧密围绕“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从非遗保护和工匠精神传承两个领域展开交流讨论,各位领导嘉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专家学者认为,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正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的未来之路,而匠心成为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要在当下活起来,二是要认真研究文化未来发展目标,三是要研究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