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首场“洞见论坛——科技·驱动成长”在京举行

2017年09月09日 17:5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北京9月9日讯(记者 姜帆)9月8日,“洞见论坛——科技·驱动成长“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举行。直击前沿,洞察未来,预见发展,一批来自国际顶尖学府和科技企业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教育学家在演讲和激辩中共烹这场 “烧脑“的科技盛宴。

  观趋势:科技驱动产业发展两化融合迎来风口

  “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正以指数级增长,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清华经管中国企业发展与并购重组研究中心主任程源教授表示,自2016年以来,从阿尔法狗到无人驾驶,从美国大选到量子计算,都与人工智能有关。这些新技术正在帮助我们突破以前的能力限制,并引领我们进入新的领域。尽管学术界或产业界对人工智能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人机深入融合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并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科技越来越融入各行各业,这是所有产业界都必须去关注的。目前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业中,前五家在一年之内成为了以科技(包括互联网、信息科技)为主的企业,其发展之快令人触动。过去这个榜单里都是能源和金融巨头企业,而今年已发展为有七家公司是互联网和科技企业,腾讯和阿里都在其中。

  谈到未来企业的发展,马化腾认为,未来很多传统行业都跟互联网结合,跟数字化结合,甚至包括工业界、制造业都在谈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已经开始有这个趋势了,这是一个风口。

  科技作用有目共睹,但其发展并非一马平川。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 Kobilka分享了他在药品研发方面的经验。他提到药品研发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风险很大,耗时很长,通常来讲,要开发出一个成功的新药,需要花25亿美元的投入,实现的周期是7-12 年左右,最终只有10%到15%的备选新药能够成功上市。

  听争鸣: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脑?它为什么这么热?

  “未来所有企业的基本形态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 马化腾说,过去把“用电量”作为衡量一个工业社会发展的指标,而未来“用云量”也会成为衡量一个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

  腾讯关注在AI方面的探索,马化腾谈到,“人工智能演化的第一步肯定会成为人类的帮手,成为人来研究和解决下一代技术时的一个助手。我们最近还在医疗方面也推出了一个产品叫腾讯觅影,就是用人工智能处理医学影像,比如对食道癌进行早期筛查,还有肺的切片、乳腺癌,还有很多需要医学影像分析的领域,和医院专家进行合作。通过深度算法,相信AI未来在医疗领域还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此外,人工智能还会运用到金融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和商业中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和潮流。”

  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在谈到人工智能话题时,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饶毅预期较为谨慎,“人工智能的进步是有限的,但是具体的一些研究,比如一些脑部疾病和睡眠问题可能能有一些突破。从思维记忆到科幻还差的很远很远,我们有生之年都不可能实现。把人工智能模拟成人的,我认为百分之百的都是假的”。

  现在的人工智能炙手可热,可在2011年前,做人工智能的人却“羞于启齿“自己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汤晓鸥介绍道,2011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首先是因为市场有了新需求,二是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三是有硬件的训练平台,最后是深度学习的框架为这个研究提供了可能,这四个因素加起来为人工智能的突破实现了可能。汤晓鸥补充道,AI目前在三个方向用的比较多:一是语音识别,二是看的能力,三是自然语言的理解,自然语言目前是最火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张首晟提到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是因为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以及大数据的产生和算法的改进。整个信息时代的计算能力,按照摩尔定理突飞猛进的速率在成长的过程中。整个计算机的芯片如果按照摩尔定理往前推进会遇到非常大的瓶颈。由此出发,12年前左右,张首晟的团队提出了拓扑绝缘体的概念,这项研究在2007年被评为十大发明之一。他讲到科学研究需要“灵感“的支持,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学家需要一个非常自由的思想和跨界火花。

  今年有两台人工智能机参与了高考的数学考试,且成绩不错。饶毅认为机器的深度学习以后一定要在考试上比人类厉害,但是会考试不表明能够创造,所以机器不会真正替代人

  话融合:巅峰跨界促进科技转化 产学研融合破创新密码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马化腾更关注科技发展和产学研的跨界融合。马化腾提到,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他认为AI可以将教育的个性化系统进行提升。因为现在的教育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针对性,针对每一个人,对不同的教育内容的反馈来决定下一步的教育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远程、视频宽带,以及配对和匹配这些技术手段和产品,可以将学生和教师进行更好的适配,提供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好的体验。

  马化腾提到产学研需要一些创新的生态,并分享了他所了解的国外跨界融合的最新动态,以及腾讯暑期组织的腾讯粤港澳青年营的情况。他认为产学研是大有可为的,希望产业界和学校能够更紧密地联起手来,共同迎接未来整个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

  张首晟用自身的求学经历阐述了文科学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建议中国教育为理工科学生增加文科类的学习。他认为在教育上面最最重要的是激发一种好奇心,这也与清华经管学院开展的通识教育不谋而合。

  在谈到大学教育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需求时,汤晓鸥表示,尽管人工智能大热,也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在自己擅长和能力所在的地方发力。他认为人工智能能和各行各业结合,应该慢慢去做一些原创的技术。从教育的角度讲,一定要对人工智能进行科普,避免羊群效应。

  Brian K. Kobilka强调喜欢是做科学研究的动力,他说,必须热爱你所做的工作,才能驱动自己去不断探索。他还提到自己创办企业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步骤,也和他的研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产学研跨界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现场的五位嘉宾大都有跨界的背景。作为现场唯一一位没有创立公司的受邀嘉宾,饶毅不否认自己可能也会做一些产业的事情,但他坚持“I、E、U、D”的原则。饶毅教授解释道I是important,这项事业既有基础科学的根本性推动,还要有应用价值;E是important,即想法和做法都要很漂亮;U 是unique,不做一拥而上的东西,只做首次;D是demand,这件事情是有需求的。

  论坛主持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左1),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 Kobilka 教授(左2),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左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张首晟教授(右3),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理学部主任、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饶毅教授(右2),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汤晓鸥教授(右1)

  据介绍,洞见系列论坛由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企业发展与并购重组研究中心发起,高管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联合主办,旨在汇集全球跨界极智,聚焦未来企业发展,前瞻管理升级路径,承载社会进步使命。

  据悉,清华经管学院一直在努力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家更懂科技。“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 (以下简称学堂)即为清华经管与腾讯合作的跨界探索。9月6日,清华经管学院迎来了学堂的首批学员,希望借助学界的力量,让高科技创新创业的“种子”有更好的落地”土壤”,实现前沿科技从学术到实践的探索,从科研成果到商业模式的转化,赋能未来产业的创业者,创造中国经济的新动力。据介绍,学院后续推出的“科技+”项目将更强调无界融合,致力于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科技从业者建立全球视野,全力为他们搭建交流平台,做到无界共融,引导他们对未来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中国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助力。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