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抢救保护 与传承并举

2017年08月13日 06:0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随着“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在广西、云南、新疆、北京等地的顺利举办,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首次大规模集中走入公众视野,在全社会唱响了一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旋律。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都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古籍。这是一笔底蕴丰厚、价值难以估量的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正因如此,过去的30年里,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从无到有,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项目为例,该项目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中均有体现,目前还在申报“十三五”相关规划。屡屡进入规划,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

  看到成绩同时更应清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古籍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必须先让民族古籍活起来。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与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及时跟上。随着我国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释放,要打破原来的束缚和框框,从当下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传播方式入手,更好地解读民族古籍背后的动人故事。

  其次,让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必须要让监管硬起来。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缺少过硬的抢救、搜集、保护手段,倒卖古籍现象有所抬头。为此,要制定并完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盗窃、损毁、倒卖、走私少数民族古籍等行为。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坚决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古籍,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当然,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需要全社会的保护和抢救。说到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功在当代,利泽千秋。少数民族古籍内容广博浩瀚、形式丰富多样,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各民族文化精粹,有利于全面展现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光辉历程,有利于增进中华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血肉关系,有利于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者:郑 彬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