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实现转型

2017年07月23日 02: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告别了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高原上的鄂尔多斯转型升级,发展势头不减。

  千万吨级特大型井工开采煤矿、露天煤矿在全球数一数二,无需人现场操作的智能化开采引领全国煤矿现代化发展方向……2017亿吨煤炭总储量、6亿吨年产量的鄂尔多斯,不见烟尘滚滚的储煤场,不见络绎不绝的运煤车,只见处处青翠草木,掩映座座化工新城。

  去年底,鄂尔多斯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鄂尔多斯煤”原产地证明商标注册成功的消息。

  “鄂尔多斯煤分为块煤、混煤、末煤、炼焦用煤、特低灰煤和石炭煤6个品种,具有低硫、低灰、低磷、低汞、低砷、低氯和中高发热量‘六低一高’特征,”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副局长赵光荣说,“鄂尔多斯煤有了品牌,我们的责任更重了。”

  今年3月,鄂尔多斯转龙湾煤矿“3-4米煤层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设备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鉴定,采煤机、液压支架等设备自动化智能运行,好比飞机进入自动驾驶状态一样。“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减员一半以上,又可保证井下安全。”副总经理刘万仓说,“煤矿正在安装智能化辅助运输系统,相当于把地面交通管控系统复制到井下。”

  通过品牌引领、典型引路,鄂尔多斯全市342座煤矿开展了安全保障、智能开采、绿色矿山、煤炭提质、科技创新、综合利用等“十项提升工程”,树立和巩固“鄂尔多斯煤”的品牌形象。

  在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的山坳里,内蒙古汇能化工有限公司的厂办大楼和研发大楼格外醒目。

  “我原来在市煤炭局工作,现在负责汇能集团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较为完整地经历了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转型。”内蒙古汇能煤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强带领记者查看厂区,了解煤炭由固体变为气体、再由气体变成液体的流程。“从2012年4月来这片沟沟坎坎的山区开工建设煤化工园区,到2014年10月一次试车成功,生产出煤制天然气,在国内仅有的几个煤制天然气项目中,创造了试车时间最短、连续稳定运行时间最长和产品质量优于设计指标三项佳绩。”

  由于二期工程还没有上马,预留的项目用地上不时有鸟群飞落。输气管道还没有配套,目前汇能化工生产的煤制天然气还要变成液化天然气,通过汽运到华北地区进入民用领域。“我们解决了环保问题和水安全问题,彻底打通了煤制气工业化示范全部流程,取得试验效益。我们为解决京津雾霾作了贡献,取得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刘建强说,“可是我们目前没有经济效益。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落和国内煤炭市场的回暖,现在搞煤制气,集团就要倒贴钱。”截至2017年5月底,汇能煤化工有限公司共计生产天然气1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70万吨。汇能的步伐,彰显出鄂尔多斯告别“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坚毅。

  “听到神华宁东公司煤制油成功的消息,我和他们一样高兴。”伊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齐亚平告诉记者,“这是伊泰集团合成油技术输出的胜利,也是伊泰集团瞄准高端进军煤基产业的胜利。”

  齐亚平如今在伊泰集团年产120万吨精细化学品项目操盘。“这个项目是伊泰集团间接煤制油项目的放大,产品包括高熔点合成蜡等,是伊泰集团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鄂尔多斯市经委原材料工业科科长牛吉祥介绍,“伊泰集团间接煤制油是国内首套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合成油工业装置,神华集团直接煤制油是世界首套工业化装置,中天合创集团年产140万吨煤制烯烃一体化项目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生产线。可以说,全市的煤基工业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正在向国际前沿迈进。”

  记者在中天合创厂区感受到化工小城的现代与雄壮。“我们企业的工艺管道长度超过1500公里。”公司党委书记李少平充满豪情,“许多人对煤基化工补充石油化工缺乏信心。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项目就是勇立国家能源战略发展的潮头,承载起创新的重任。”

  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煤基产业已形成产能1533万吨,在建产能940万吨。其中,煤制油项目建成3项,产能262万吨。煤制甲醇建成13项,产能590万吨。煤制气建成一项,产能4亿立方米。与此同时,以久科康瑞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正快速跟进,自主研发的30多项水处理专利技术与成套设备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积极助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力)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