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聚焦经济半年报]杜飞轮:新常态中体现出"四个并进"

2017年07月19日 07: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原标题:稳在夯实 进将延续

  摘要:下半年工业将保持稳中趋缓态势,服务业稳定增长,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投资需求增速将略有放缓,出口需求将较快增长,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经济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能够实现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总体趋好和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上半年我国GDP增速为6.9%,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愈加明显,稳中向好的走势更加明朗,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趋势仍将延续。

  经济在新常态中砥砺前行,还体现出“四个并进”,即微观活力与宏观动力增强并进,供求关系与企业效益改善并进,市场预期与行业景气好转并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提质并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市场供求关系改善。“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效果逐步显现,市场供求结构优化,供给质量愈益提高。截至5月底,全国粗钢、煤炭去产能已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84.8%和65%,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和0.04元。工业品价格实现趋势性转正,结构性通缩阴影消散,“三黑一色”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均保持在箱体区间内小幅波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盈利状况大幅改善。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13.5%和22.7%,均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值。

  市场预期转好助推产业经济动能增强。截至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11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9个月稳定在54%以上的扩张区间。

  政策持续加力使得终端需求趋向扩张。适度扩大总需求政策不断加码,企业投资能力、出口动力和居民消费意愿普遍提高。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约46%。民间投资增速在调整后回升,较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引导消费升级带动消费规模稳定扩张。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鼓励优势产品出口政策效应显现。上半年出口增长15.0%,扭转了我国出口连续几年负增长局面。

  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推动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实体经济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需求趋向均衡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旧动能加速改造提升,新动能接续转换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服务经济主导地位突出。上半年二产、三产占经济的比重分别为54.1%和40.1%。投资消费内生动力增强,内需引领特征更加明显,消费主引擎作用凸显,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3.4%和32.7%。

  价格、就业和收入基本稳定促进民生提质。通胀水平温和可控,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民生在改善中稳步提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4%,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CPI为2.1%。除食品价格下降外,CPI构成中其他七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均保持温和上涨。城镇新增就业76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8万人,已完成全年就业目标的66.8%。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处于5%以内。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仍是主基调,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压力正在消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增强,增长潜能将不断释放。

  从外部看,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冲击性因素减少,但一些扰动性风险不容忽视。近期IMF等国际机构均上调了201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半年发达经济体将继续保持温和回升,新兴经济体企稳回升将成大概率事件,全球经济总体改善有利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

  从内部看,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增多,但结构性矛盾持续释压的不利影响仍需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深入推进继续改善发展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升温,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带动“四新”经济加速成长,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深入实施,雄安新区启动建设,将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综合判断,下半年工业将保持稳中趋缓态势,服务业稳定增长,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投资需求增速将略有放缓,出口需求将较快增长,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经济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能够实现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杜飞轮 单位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小组)

    相关专题:2017中国经济半年报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