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探月三期采用复杂方案 扩增后中国将具备载人登月能力

2017年06月07日 23: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7日讯 记者佘惠敏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探月三期工程副总设计师孙为钢今天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透露了广受瞩目的探月三期工程的进展情况。

  探月三期工程的任务目标是2017年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深空探测奠实技术研究、试验验证、质量体系保障、人才队伍培养等基础。

  探月三期工程采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新建的海南发射场,发射全新的嫦娥五号探测器。

  在这个方案中,要在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的基础上,突破月面表取采样、钻取采样、月球样品封装技术,突破月面起飞技术,掌握月球轨道交汇对接技术,样品转移技术,工程中还有实现多次分离,以及高精度的轨道测量和控制。

  孙为钢表示,探月三期工程采用了一个复杂的工程方案。“也许在座的有人会问为什么采取这种方案,我认为如果再把运载能力和探测器扩大些,并增加生命保障系统,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们就具备了载人登月的能力。难度大我们的收获也大!”

  为降低工程风险,探月三期工程已于2014年10月成功进行了一次跳跃式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验证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的气动、热防护、再入GNC等技术,获取了有效的试验数据。“通过飞行试验,证明半弹道跳跃式再入的方案正确,控制精度高,过载远小于人能承受的8g(实际不到5g)。”孙为钢说。

  航天员能承受的过载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分成起飞段、返回段、着陆瞬间等,还与承受的时间有关。据了解,国家现行战斗机能承受最大8g过载,一个训练有素的航天员可以持续承受9g过载。

  嫦娥五号任务选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支撑、带动了新一代大运载的立项与研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按照“高可靠、低成本、无毒无污染”原则和模块化思想研制的新一代大型火箭;直接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2吨;GTO轨道发射能力达14吨。2016年已首飞成功。

  探月三期带动的技术进步,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带动了直接相关的宇航技术的发展。如:跳跃式再入返回、月面上升、月面自动采样封装等。二是带动了系统工程管理、质量控制等管理的发展。探月工程技术非常复杂,涉及众多研制单位,在探月工程中,推行了飞行事件系统分析保障链的工作方法,系统优化,严格管理,使探月工程任务全部按计划实施,经费不超支,飞行试验一次圆满成功,试验结果完全达到指标要求。三是带动了地面仿真、试验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些设施的建设将有力的促进宇航技术及理论的研究,为后续宇航发展奠定基础。

  孙为钢表示:“这些宇航技术、理论模型和地面设施,既是我们探月工程的成果,也必将为人类探索太空逐步夯实基础。太空是人类共同探索的疆域,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探索浩瀚的宇宙,和平利用宇宙空间!”

  图为嫦娥五号飞行方案。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