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全国科技活动周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技盛宴”

2017年05月29日 07:1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郭静原 李芃达

  

图① 全国科技活动周主场展览馆内,观众利用VR技术体验在火箭发射场漫游。

  图② 全国科技活动周主场“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展区。 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摄

  图③ 上海科技节开幕式现场,孩子们参加科技实验活动。 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摄

  图④ 全国科技活动周主场展览馆户外航天科技体验馆内,嫦娥五号模型展出。 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摄

  未来的可视通话将是怎样?全息可视对讲系统揭开神秘面纱,有望在今后实现360度三维立体成像的互联互通;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模型闪亮登场,“千里眼”可即刻捕捉二氧化碳的踪影;雨滴薄膜发电技术华丽亮相,可让南方不少多雨水天气城市实现雨天发电……5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趣味无穷的“科技盛宴”。

  创新之火,势可燎原。近260个展项和全国各地4000余项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在此集结,创新带来的神奇力量从这里萌芽。

  科技扶贫见实效

  沿着全国科技周铺就的“梦想大道”走入场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会场中央的“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展区,科技为村庄、山区、边疆的百姓们送去脱贫的希望。

  灌溉用水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源泉,但在西南山区普遍存在着人和耕地在半山腰、河流在山脚下的现象,丰富的水资源由于无法到达需要的高度,造成农田和村庄用水困难的局面。

  “我们自主研发的‘自然能提水’技术不费油和电,巧妙地解决了村民用水不便的难题。”淼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金龙介绍,该技术利用河流超低落差水利能作为动力,只需超过0.5米的水流落差,即可将水源抽到百米高处,并且安装和维护的成本较低,尤其适合经济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作为精准扶贫的示范项目,自然能提水技术率先扎根云南省剑川县马登镇,每天为村民提水660立方米,覆盖2000亩田地,每年可为当地增加经济收入140万元。

  在祖国的另一端,新疆和田地区有9730平方公里的土地正面临沙漠化威胁。“这里的土壤漏水漏肥、盐碱化严重。要想在当地发展农业,改良土壤迫在眉睫。”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刘伟带来的“改土培肥”技术使得和田地区的土壤沙化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以番茄为例,产量从亩产5吨提升到10至15吨,大部分农户单棚年收入也从之前的1万元提高到2万元以上。

  科技扶贫硕果累累。牦牛物联网精准扶贫项目以西藏牦牛及人文地理等特色资源为载体,通过物联网技术加载产业扶贫运营模式,带动10万西藏农牧民增收致富,年创产值达5亿元;在云南和贵州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通过创意设计民族文化品牌,培训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并设立以家庭为主体的制绣工坊承接订单;内蒙古的京蒙帮扶乌兰察布蛋鸡养殖科技扶贫项目则在当地安装物联网,构建可视化、可追溯电商平台,带动周边40余农户,户均增收8000余元……

  重大成果齐亮相

  展馆中,一个五彩斑斓的人脑模型引人关注。模型展示的正是中科院自动化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团队历时6年绘制出的全新人类脑图谱。它包括246个精细脑区亚区,比传统布罗德曼图谱精细4至5倍,并有客观精准的边界定位,是第一次从宏观尺度上建立活体全脑连接图谱。

  “过去的图谱很粗糙,一块区域可能同时包含运动、情绪、认知等多种功能分布,如果医生在手术时只想将电极放入运动区域,通过反复刺激治疗患者的运动障碍,一旦放错了,将造成无法预计的伤害。”蒋田仔表示,人类脑图谱的不断完善犹如绘制一张精准的人脑“地图”,有望将手术成功率从30%提高至80%,助力脑科学和脑疾病研究发展。

  不只是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科技创新的脚步早已迈向太空。“农作物上天之后可不得了,这个巨型辣椒就是在微重力、真空和电离辐射的太空环境下长成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农业项目部部长王宁告诉记者,“大辣椒”是航天工程育种的产物。该技术利用返回式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等搭载到宇宙空间,培育新品种。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全面迈进空间站时代。空间站时代下的科技发展可有啥“新动作”?展馆中,交互式空间应用遥操作科普演示平台或许透露些蛛丝马迹。

  “未来空间站里许多高精度实验需要空间机器人来完成。”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工程师王衍说,机器人面对恶劣的空间环境,可以代替人将采集到的信息传回地面,地面工作人员则根据其所处环境发出指令,交互式空间应用正是通过地面系统来操控机器人开展相应的高危实验。

  “交互式空间应用开启‘天地互联’,完成像在航天育种、生物细胞实验等空间科学探索中航天员无法在舱外进行的工作,将在空间站时代大有作为。”王衍说。

  多元产品接地气

  通过“身段”还不如手掌大小的微型量子点光谱仪一扫描,就知道一杯牛奶里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成分;搭载了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一旦从空中扫查过大片麦田,就知道那块区域是缺磷还是缺氮,进而开展精细耕种……这款由芯视界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微型量子点光谱仪成了展区里的“明星”,小块头深藏大智慧。

  “我们把传统的光谱仪大型设备做成了微型传感器尺度,体积和造价均缩小近千倍,但保留其超高性能,实现对数据更加便捷的捕捉。”芯视界公司副总裁马琛介绍,公司已与环保部门合作,将光谱传感器铺设在电线杆上,通过无线传输终端对接监控室进行实时监测,如此一来,究竟是农业废水还是工厂废水都能实现定性判断。

  创业创新不单是科研人员的“分内事”,还能在孩子群中萌发无限创意。在中科直线(北京)科技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搭建的“STEM工坊”展示区里,一群孩子正专心摆弄身前的小机床和各种零部件,有的组装小型机器人,有的切割出灵活生动的木艺制品。其中,近2平方米的模型工坊操作平台上,两台机器人小车正进行扎气球比赛,由孩子们操作手柄遥控指挥小车的运行。

  像这样激发万众创新的科普空间已逐渐走进科技场馆、学校和社区。“工坊形成一个开放体验和科普的平台,我们提供材料、软件和指导老师,帮助孩子锻炼动手能力,从小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公司销售总监谢一鸣说,“STEM工坊”的教育理念就是集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通过制作木艺、组装零件、学习编程和操控机器人等,把孩子的创意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