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纪录片的商业模式尚待探索

2017年05月27日 05: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从2016年开始,随着中国人对电影的疯狂消费,纪录片也借势迎来一波热潮:在电视频道上通过高达几千万元推广费用大获全胜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电视纪录片一夜之间家喻户晓,随后院线电影版《舌尖上的新年》票房成绩则定格于191万元。在这之前和之后试图走进院线创造票房奇迹的纪录片都无一例外折戟沉沙,这其中也包括在全球票房热卖的超级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其在中国内地票房止步于960万元。全年只有一部迪斯尼投拍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中国内地达到2900万元的票房成绩。

  从电视到电影,《舌尖》系列纪录片经历了冰火两重天。这也正好揭示了中国纪录片在真正商业环境中举步维艰的真实情况。事实上,纪录片在电视频道节目交易中价格极其低廉,绝大部分纪录片的成交价格每分钟内容很难突破200元大关。

  到目前为止,中国主流纪录片生存不易的根本原因,实际还是源于不计成本的投入,成熟的商业模式似乎遥遥无期。从国际大环境看,纪录片的商业市场也远不及故事片市场的规模,其中真正的市场则集中于欧洲和北美。

  中国纪录片,未来需要面对一些很重要的问题。其市场化需要以较高收入中等收入群体作为受众基础,同时政府的长期支持也十分重要。目前,中国纪录片的投资主体仍集中于各个电视台的电视制作部门,他们将所有节点置于其机构内部来消化、盈利和投资,这反而使得那些同类民营公司发展得不够充分。这些民营企业往往缺少版权,利润空间薄弱,市场交易几乎呈现单边状态,即使有资本介入,最后也仅仅依靠广告回收,预留的盈利空间不够。

  由于纪录片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中国纪录片制作人目前较为缺乏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和客观理性的媒体价值观。无论是人文修养、视觉语言的系统化、科学精神还是对于人类和环境完整的独立性思考,中国纪录片创作者都亟待提升。很多纪录片创作者在成片的观点和主题方面,陷入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精美解说词的技术流中。《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中国》这两部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纪录片,在创作手法方面尽管站在不同视角中,却同样无法摆脱独立理性思考和媒体价值观缺失的短板。

  作为纪录片创作者,需要认真地想想多年以前学者陈寅恪留下的治学箴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未来,纪录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已然行在途中。(作者:刘 典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